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4900字_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4900字_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想要写好本科临床医学论文4900字,在创作之前就需要备好功课,但是需要做哪方面的准备就是很多人不怎么清楚的,首先肯定就是需要参考相关资料等,本论文分类为临床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本科临床医学论文4900字范文大家参考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4900字(一):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启示论文


  [摘要]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医学院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借鉴国外的导师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各医学高校在积累了相关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能看到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成效,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应用导师制的意义,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实践的成效与问题,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临床医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3-0021-04[收稿日期]2020-0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务人员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各医学院校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近年来,欧美的导师制也被我国医学教育所借鉴,各医学院校已将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临床医学各学科教学中,本文就本科生导师的起源、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意义,以及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加以论述。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意义


  (一)教学相长


  导师制对学生和导师都有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当想要深入了解临床知识时,可以与选择的导师联系交流,多接触临床病例,培养临床思维,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水平及能力,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学生起到监督和推动的作用。


  对导师而言,导师制提供了一个能够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导师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新鲜的思考和对临床教学的意见等,以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临床教学方式,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导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转化能力。此外,导师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临床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导师也提升了自己教育引导的能力[1]。


  (二)科研需求


  当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良好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人才,科研能力也是衡量医学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2]。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接收前沿的学科消息。此外,网络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许多获取知识的途径,面对大量信息的涌现,学生们更要学会筛选有效信息[3]。


  基础阶段的学生需要导师带领,正确认识科研,学会检索文献,提取文献信息,熟悉相关试验步骤;对于临床阶段的医学生来说,掌握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后,需要导师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知识和发展方向、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培养科研思维。


  学生们还可以自主阅读相关文献,对课堂和见习学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并与导师积极沟通交流,扎实透彻地掌握学到的及延伸的知识。本科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入导师的课题组,与师兄、师姐们一起讨论学习,努力做出一些成果,提升自我的综合实力[4]。


  (三)社会因素


  培养医学人才是社会的需求,然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之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教学资源短缺,医学生接触病例、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同时,随着临床三级学科的增多,实习轮转科室增多,实习时间缩短,很难深入了解繁杂疾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5]。对于医学生而言,所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而疾病繁多复杂,在规定的大班见习或实习的时间内,医学生们很难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通过与导师交流互动,可以对自己在医院见习、实习的内容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医学生们在真正步入临床之前,还要培养自己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已掌握了全面的临床基础知识,但在面对病人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用词太专业、语气较生硬、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等。导师能为带教学生言传身教,学生们通过导师接触更多的病人及其家属,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和人文素养。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在我国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临床医学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对于医学生来说,尽管对导师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教师,但是在后期的表现中并不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或与导师沟通交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导师多进行互动;缺少时间,基础阶段医学课程多,学生忙于新知识的学习和考试,进入临床阶段后,不仅学业更为繁重,还有见习和实习轮转;理想目标改变,部分医学生在跟随导师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学科并不适合自己,并不想以后继续从事这门学科。此外,一部分医学生面临考研或即将要工作的压力[6],保研的学生也面临选择导师的问题,因为有可能要重新选择导师,故而并不重视本科生导师。无论什么原因,这部分医学生并未充分认识或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导师因素


  导师在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同时,也在担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负责着临床教学的任务或是临床医生,忙碌于医院的临床工作和科研任务等,并且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尚未有完善的奖励制度,导师可能还需要承担带教学生实验操作失误、临床操作错误的风险[7]。因此,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在本科生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也很少指导学生,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空有其名。


  因为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正处于探索阶段,一部分教师对带教本科生的经验不足,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只能依照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或者问而有答的方式指导学生,缺少系统的专业指导计划和有序的培养方案[8]。


  (三)文化因素


  导师制自欧美国家发展而来,导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与欧美国家不同,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都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地位落差。再加之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很少接受互动式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因此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导师制的时候,尚未将学习模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也不能适应这种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同时,有些导师也未学会如何良好地与学生沟通合作,不断地安排学生做一些“任务”,没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正因如此,导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信任,没有思维碰撞的火,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常常未能达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理想效果。在继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导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导师更乐意去倾听和了解学生,学生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真正作用。


  (四)教学管理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并没有成立相关的具体部门来管理这项工程,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实施规范、考核体系、鼓励评价机制等规章制度[9,10]。根据现行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来看,导师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导师的任务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临床技能、职业规划以及思想品德等,既宽泛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的职能重合。同时,奖惩制度不完善,导师的工作和学生的表现无人考核评定,更没有依据评定给予奖惩,使得导师和学生双方对导师制实施的积极性都不高。如此看来,导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无人督查,只是把本科生导师制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此外,当导师尽职尽责,学生却不够努力时,易出现“高付出低回报”的现象,导致导师不愿意在本科生身上付出过多的精力,本科生导师制也只能浮于表面,停滞不前。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中的实践与成效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各医学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导师制,不断加强对导师及学生的宣教,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也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果。在对近年来实施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医学院校的导师及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师生都对本科生导师制表示满意[11,12],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效率提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多为一门课由多位教师讲解不同的章节,为大班学生教授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普遍存在教师教得多、学生忘得多的现象。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学生们在临床见习、实习的收获也不多。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由导师指导,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临床病例,培养了他们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也将各科知识有机融合并与临床实际联系了起来。尹凤凤等[12]发现,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有些医院[13]也开展了由多位导师、学生组成的小组课和教学查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临床技能增加


  临床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基础阶段,跟随导师在实验室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实验室操作,如核酸检测、病理切片等。临床阶段的学生则可以从基础的打结、缝合练起,在手术室观看学习,在模拟腔镜器械上练习,待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担任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手术的助手,亲自参与手术,增加了临床经历和实践。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解剖组织的层次和结构,复习了基础阶段学习的知识,也更好地掌握了临床操作技能。李汉华等[14]在《妇产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在临床技能应用、考核和比赛中,能看到学生们的明显进步。


  (三)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院校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在相关检索网站检索专业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学习,定期让学生报告文献阅读心得锻炼了学生检索、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验研究中,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写作科研文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3]。


  导师制除了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科研不是功利的垫脚石,而是对科学的探索,以及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努力。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实行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阅读检索文献的能力,使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刘筱等[15]调查发现,许多本科生已经可以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并发表高质量论文。


  (四)职业素养养成


  对医学生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跟随导师门诊、早晚查房、术前谈话等,观摩学习,逐步培养了“爱伤观念”,掌握了医患沟通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导师安排学生与一些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导师在旁观察,再根据交流情况事后给予指导和补充。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体谅和感谢,让学生们增强了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尹凤凤等[12]调查发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让医学影像的本科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对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更加有信心了。


  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善,我们也越加能看到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成效。我们要积极解决时间、空間、学生及导师对导师制认识不足、考核评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培养导师和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加强实践,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来服务社会。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简析本科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在转化医学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学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知识和经验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众多医学院校已开始致力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在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仍旧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基于医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现状,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若干改进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黄佳欣(1998—),男,陕西西安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盛力(1982—),男,湖北黄梅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3-0274-03[收稿日期]2020-03-19


  生命科学的进展促使了医学模式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包括生命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的发展将医学从经验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深入到分子层面的生命科学的组学时代也将医学转向一个和基础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密切的方向。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指以患者为中心,将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具体实践并用于患者的治疗,同时又将临床实践过程中收集的重要数据资料和反馈出的问题转向生命科学领域,推进未知领域的进一步发掘。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则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素养,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医学科学理论创新、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1]。


  在转化医学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愈加紧密。一名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角色不仅仅是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其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应当被更加凸显。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哲学家就提出学校应该培养创造型人才[2]。在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医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培养敏捷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发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关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3]。作为未来国家医疗事业的主力军,目前的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中也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4]。


  一、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临床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的实践由来已久。长学制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从七年制(本科+硕士)到八年制(本科+硕士+博士)的种种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长学制的医学生往往作为医学院内的佼佼者,能够在较早阶段接触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八年制学生的前两年会在化学与化工学院进行两年的本科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完成后会进入基础医学院完成两年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本阶段会加入到基础医学院的导师实验室进行基础科研的训练;之后会用接下来的四年进入相应的临床学院完成专业学习、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和临床实验室的科研任务。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问题


  长学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尽管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导师和实验室环境,但因为时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临床培养任务和科研培养任务。虽然其中不乏完成相当出色的学生,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其时间相对紧张,对于各项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不扎实的情况。相较于长学制医学生,其他类型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


  1.课程的设置和跟进不够理想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例,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包括一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一年半的基础医学阶段学习和两年半的临床医学的学习和科室轮转实习任务,未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医学生本科教育方面课程内容较多,与大多数的医学院类似,本科内容包括约40门课程,共3300—3600学时[5]。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还是根据课程类别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交叉内容较多,缺乏足够的统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虽然也存在较多的PBL式、三明治式、翻转课堂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但仍旧存在着以下问题:(1)此类課程的设置相对有限,仅存在于若干学科的固定内容上。(2)学生实际获益不足,结合当前课程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相关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依赖性较强。(3)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选修课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开设的选修课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以修得足够的选修课学分为目标去的,仅注重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对于课堂内容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培养学生科研技能的课程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缺乏适宜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目前短学制的医学生本科阶段,专业考试成绩仍旧作为衡量学生学业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方式,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专业课程的机械性记忆作为自己学习的首要目标,加之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复题目内容,同学会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更多地放在对于考试题目的研究和机械式记忆中,而缺少对于自身实际能力的提升。参与科研的同学中仅仅有一少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科研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仅仅在初期参与,缺乏跟进与进一步实践。


  3.设备环境和资金不够充裕


  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足够的科研经费和科研设施的支持。一项科研实验的顺利完成,从实验设计、预实验再到后续的系列实验,均需要大量耗材,且部分试剂盒及定制的分子工具价格相对昂贵。本科生科研的主要直接经费来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这一部分的资金一般为3000元至5000元,远不能满足完整科研流程的经费需求,所以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导师的实验经费。这些因素也是导致部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不够投入的原因,同时,授课教师在完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为了职称评定还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进行科研,造成脑力与体力的严重透支,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身上尤为明显[6]。


  对于科研思维训练的缺失不仅仅存在于本科生范围内,由于“传帮带”机制在一些实验室的运行中缺失对科研思维的引导,使得很多研究生成为了“实验员”而非“科研工作者”。本科阶段应当对科研思维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实验室导师的指引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主观意向,将科研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而非获利工具。


  4.参与科研的动机与持续性问题


  以同济医学院为例,同学具有较高的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在大二学年有较多的同学自行联系老师加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在实验室会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中。但是在项目的实际推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有较大一部分同学加入实验室并不是为了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科研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不能够按时参与实验室的组会讨论或是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技术。一部分学生加入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指导诸如综述类文章写作指导的机会,以获得加分、评优及保研的机会,在完成一些写作任务后便将自身重心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三、为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给予的若干建议


  现阶段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紧密结合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科阶段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应考虑对于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当前的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提高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部分问题值得改进。


  1.扩大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的覆盖面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现阶段的医学类课程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的传统模式,在部分课程中会穿插有2~3次的PBL类教学活动,对于长学制的医学生而言PBL类的教学模式会更加普遍一些。PBL的设置应当考虑到学生当前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减少PBL课程的设置,因为较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较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且对于初次进入医学院的学生而言,单纯的PBL介绍内容难以使学生完全掌握文献检索的技能。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适合运用PBL模式完成相关病例的讨论,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病例内容可以具有初步的把握。在进行PBL的过程中亦可对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起到更好的效果。


  2.优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许多院校已经将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了优化与改进。例如临床类课程强化了临床见习过程中的成绩占比,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见习任务不按时参与,流于形式等。以现阶段教育情况而言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有力形式,但也会促使学生形成以考试为中心的复习模式,忽略自身能力的真正提升。


  3.建立更加完备的科研孵育平台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相关资源的提供。很多院校已设置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平台。科研孵育平台的设置包括一定资金的支持、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指导教师的配备。在课程内容方面,平台内可以设置诸如医学类文章绘图软件的使用、医学文献撰写要领、投稿指导、医学统计学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应用指导等课程,亦可举办科研学术讲座和沙龙类活动,以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和兴趣,并可凭借此成为学生选择心仪实验室和研究方向的平台。指导教师的配备可以考虑有责任感,并有丰富科学研究经历的青年教师,学校亦应对此类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教师应结合本科生自身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从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中发掘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让他们了解所选课题的相关最新研究及成果,通过查阅文献的结果,分析并评价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7]。


  现代大学教育要求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對于医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和挑战。针对医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院校的关注重心。各高校也应当结合自身院系特点,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建议,规划出一条更加卓越的医学生培养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