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感染性疾病科论文2500字_感染性疾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感染性疾病科论文2500字_感染性疾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感染性疾病论文2500字如何撰写?对于现在的毕业生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撰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而想要写好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对于第一次撰写论文的毕业生来说,自然也是需要参考一下相关文献。本论文分类为感染科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感染性疾病科论文2500字范文供参考。


  感染性疾病科论文2500字(一):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研讨基层医院对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基层医院)诊治的79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原因、感染种类、主要症状表现、诊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归纳探究。结果:经临床诊疗后,79例患者中,25例治愈,3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4.94%(75/79);诊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结论:结合不同患者的感染病情状况,及时予以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和相关药物,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在预防和治疗妇产科感染疾病过程中,基层医院应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主,健全并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改造院内设施和环境布局,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


  【中图分类号】R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6-067-02


  感染性疾病属于妇产科临床中相当常见的一类疾病,其可因多种不同因素而诱发,一般由于女性生殖道中的微生物过度生长引起,也可能和日常卫生习惯、外伤、性交、外科手术、抵抗力下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对基层医院而言,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部分医护人员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且消毒措施不严谨,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到妇产科女性患者的健康问题,一些女性在就医过程中引起感染性疾病[1]。鉴于此,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对女性患者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将本院(基层医院)诊治的79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象,对其发病原因、主要症状表现、感染种类、诊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归纳探究,详述报告如下:


  1.对象、方法


  1.1对象


  将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基层医院)诊治的79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象,年龄19-51岁,平均(38.4±6.17)岁;24例为产科感染性疾病,55例为妇科感染性疾病;教育程度:25例初中及初中以下,3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5大学及大学以上。


  1.2方法


  对79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发病原因、感染种类、诊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归纳探讨;临床确诊及治疗方法: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将其判定为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①如果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现象为局部性感染;②如果体温上升,全身性发热,且下腹部显著疼痛,检验血常规显示异常(比如白细胞上升等),判断为全身性感染。明确患者存在感染之后,实施刮宫取物及试验培养,确定相应的病原菌。临床治疗方面,第一步要控制患者的感染源,对伴有脓肿和局限性感染者,实施脓液引流;对伴有感染坏死组织者,实施常规清创去除;存在可疑性感染植入物者,及时予以清除;因微生物感染而致病者,嘱咐其远离感染源。第二步要合理运用抗生素药物,以及早控制感染病症;当患者炎症过于严重时,可联合运用糖皮质激素,这类患者须在使用抗生素无效的前提下再增用糖皮质激素,以显著抑制炎症反应、过敏反应,增强机体的抗过敏内毒素、抗休克等作用。


  1.3疗效标准


  观察79例患者经诊疗后的疗效情况,具体评判标准:①治愈:通过治疗,患者发热现象完全消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值,B超检查已无感染性病灶;②显效:通过治疗,患者发热等各项不适症状显著好转,白细胞基本恢复到正常值,B超检查可见病灶缩小;③有效:通过治疗,患者各项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体温较治疗前下降但仍伴有发热,B超检查可见病灶有一定缩小,但仍存在感染性炎症;④无效:通过治疗,患者发热体征无较大改变,白细胞未下降,病情无好转或有加重趋势[2]。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对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开展分类计学处理,计数数据以(n/%)来表示,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x2检测,如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示为P<0.05。


  2.结果


  经详细诊断后,79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得以确诊,并施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其中,25例治愈,3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4.94%(75/79);诊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


  3.讨论


  妇产科感染在基层医院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对症治疗,将会严重危及妇女生命健康,故需予以高度重视。很多基层医院的环境布局有不合理之处,因其受到条件限制,无法合理划分病理区、产前区及产后区,因此,患者分布也不能按照病情来进行调配设定;由于环境布局不合理,人员进出较为杂乱,手术室和产房的出、入口没有分开,很容易引发手术室、产房的环境出现污染。除此之外,基层医院人员流动大,但受到条件限制,无法及时对各处病房进行严格消毒,导致病房内的空气污染程度较重;另外,部分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不强,日常消毒不彻底,极易诱发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现象,为院内感染留下很大的风险隐患[3]。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医院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改善:①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管理制度,涉及感染控制管理的工作方案、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开展防护工作的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院出现感染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等。②设置相对独立区,有效区分清洁区、无菌区及污染区,各个区域需设醒目标志;清洁区主要有:待产室(或隔离待产室)、办公室器械室、洗手间;无菌区主要有:正常分娩室、无菌手术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用物存放间。③执行严格消毒及隔离管理,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之前,要更衣、洗手、佩戴口罩和帽子;手术或接生过程中,严格遵照无菌技术规范完成操作[4]。


  通过该研究结果表明,79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经临床诊疗后,25例治愈,3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4.94%。这说明,结合不同患者的感染病情状况,及时予以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和相关药物,能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需要重视的是,在预防和治疗妇产科感染疾病过程中,基层医院应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主,健全并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同时积极改造院内设施和环境布局,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感染性疾病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对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得500例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作为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使用抗菌药物明显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为三大感染部位;头孢类药物、大环内脂类药物和奎若酮类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三大抗菌类药物;此外,抗菌药物以单联使用为主,以注射输入为主。结论: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的种类众多,使得抗菌药物的应用也极其的普遍。因此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尽量避免因单独使用抗菌药物而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


  【关键词】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应用


  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由于发病急、诊断不明确及缺乏病原学依据等因素,抗感染治疗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比较常见,因此动态监测急诊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对于规范抗菌药物使用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关于急诊内科细菌耐药情况的临床研究较少,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存在差异。本研究对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急诊内科病房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患者疾病构成、临床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期为本治疗单元或本地区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得500例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作为试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患者208例,占比41.60%,男性患者292例,占比58.40%。年龄范围在18岁~30岁的患者有75例,占比15.00%;31~40岁的患者有96例,占比19.20%;41~50岁的患者有84例,占比16.80%;51~60岁的患者有44例,占比8.80%;60岁以上的患者有201例,占比40.20%。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病情状况,确认患者的患病部位(包括泌尿系统、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传染病及其他疾病)及治疗状况。抽取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判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


  1.3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值)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分析500例感染患者的病历等资料,发现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40.20%,共有201人,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此外,男性患者有292人,女性患者有202人,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从感染发生部位来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人数最多,有176例患者,占比35.20%;第二位是消化系统感染,有129例患者,占比25.80%;第三位是泌尿系统感染,有88例患者,占比17.60%;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总计107例,占比21.40%。从抗菌药物的使用类型来看,头孢类药物使用最多,有126例患者使用,使用占比为25.20%;大环内脂类药物有119例患者使用,占比16.80%;奎若酮类药物有84例患者使用,占比16.80%;其他类抗菌药物总计有166例患者使用,占比33.20%。


  3讨论


  3.1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分类


  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类,该类药物具有强效杀菌作用,抗菌谱广阔,且药物具有良好的耐β-内酰胺酶、耐酸性,可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临床实验证明,头孢类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相比,头孢类药物过敏情况较少,因此在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使用率较高。喹诺酮类应用范围逐渐衍生,但患者耐药性发生频率较高,医院管理部门应予以一定限制,将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贯彻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开展培训等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依据患者实际感染问题,选择最恰当的药物。


  3.2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


  感染类疾病通常发病速度快,患者常伴发高烧问题,为及时降低患者体温,临床大多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与口服给药不同,静脉滴注造成的副反应较多,而口服给药时间短,安全性高。因此,若患者无消化道吸收问题,因建议患者口服药物。但我国当前医疗过程中,主要以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治疗需要外,还包括患者自身要求希望快速起效等。


  3.3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的给药比例


  急诊内科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单一药物的使用比率较高,二联、三联处方比例仅为7.57%、3.94%,使用单一药物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防止机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若患者使用单一药物可达到治疗效果,便不考虑多种药物联用。使用二联处方时,应按照先使用杀菌药,再使用抑菌药的顺序,防止产生拮抗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医药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乱开药、开贵药等现象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医院应杜绝该问题,重视培养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确保患者得到有效、价廉的治疗。


  抗菌药物种类较多,抗菌谱拓宽的同时,耐药菌株的产生也逐渐增加,且首剂抗菌药物的选择尤其重要,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实行分级管理,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试验和病原学检查。目前病原学检查主要采用培养法,若患者标本出现问题,则无法及时、正确地得出结果,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此类问题,医护人员需严格进行过敏试验与病原性检查,同时结合抗菌药物本身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确定患者感染致病菌类型,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