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5000字_教育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5000字_教育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在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5000字撰写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心理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5000字范文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5000字(一):教育心理学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班主任工作列来是中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因为班主任是与学生最近距离接触的一线教师,班主任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类教师。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多年里能记得住的也只有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所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班主任的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可以影响学生一生的。而在现在的师范大学里,并没有一门叫“班主任工作”课程,没有系统知识理论,有的只是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我们的教师只有通过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来一步一步的构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在这里本人就想通过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案列来简单说明一下教育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作用,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后进生”家庭教育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07

  

  一、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教育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31255所,在校学生数为4527.49万人。其中全国普通高中15681所,在校生2522.40万人。全国成人高中742所,在校生18.08万人。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801所,在校生781.63万人。全国职业高中5916所,在校生725.25万人。全国技工学校2995所,在校生367.15万人。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120所,在校生112.98万人。民办高中教育阶段学校6059所,在校学生数为503.5万人。分别是:民办普通高中3101所,在校生245.96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958所,在校生257.54万人。孔夫子所奉行的“有教无类”在中国现代的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国家投入给边远地区的教育经费远远不够,导致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也大不一样。我国目前实行的为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加初中3年),而在高中阶段还未实行义务教育。虽然在中国东部部分沿海等发达地区,初中升高中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而是按片区入学;但在中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初中生还要参加高中入学考试,经过招办录取后才能在高中入学,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辍学。从教学方式来说,中国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说到底,就是围绕高考来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在高中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高中老师和学生要面对的是残酷的高考。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虽然在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出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可是,高考的“指挥棒”没变,我们所实施的所谓“素质教育”也大多留于形式。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的教育状况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雷声大,雨点小”,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二、“后进生”的产生

  

  在中国这种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让很多孩子丧失了欢乐的童年,让很多孩子失去了本来创造能力。而“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存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上。其中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太注重学业成绩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学校老师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学生在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叛逆是导致了“后进生”的出现的重要因素。其中在中学阶段设立重点班,“火箭”班,还有所谓的小班教学等都是加剧“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些教育中种种的不平等都是造成“后进生”原因。但对“后进生”的引导和教育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的老师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方面,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过的那样:“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生’在我们教育者视野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耻辱。”所以,我们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后进生”,把更多的爱倾注给我们的“后进生”。可以这么说,对“后进生”的转化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点之一。

  

  三、“后进生”的转化之我见

  

  (一)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爱”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剂猛药”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为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是的,任何没有爱的教育都是苍白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要向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去关心别人的孩子。对“后进生”而言,爱是更为重要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这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承受着比别的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担心自己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忽视,被同学排挤;在家里,家长的不断施压,也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更加的脆弱,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不及时发现,加以疏导,鼓励,这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困惑和迷茫。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分学生更容易犯错的重要原因。

  

  2008年,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出现了一个男生,成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思想上也比较叛逆,喜欢打篮球,喜欢跑网吧,上课爱睡觉,种种违纪的事情在他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和学校的校警大打出手,可谓是轰动校园的人物。眼看着这个学生再这么下去迟早会误入歧途。我开始试图从心理因素方面来打开缺口,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跟他的几次耐心的聊天和细致的观察,并且通过对他的朋友的了解得知这个男生其实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侠义之士”,在同学心目中他是位爱乐于助人的同学,只不过在老师家长看来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男孩子的心理成熟期要比女孩子晚3到4岁,所以,很多女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变得很懂事了,而男同学还处于懵懂期,难免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方法欠妥,甚至是不计后果。所以我在班上,首先肯定了这位男孩的“狭义”之气;但我也指出,乐于助人是好事,但我们还要在帮助别人前想好两件事,一是这样做有没有违反校纪校规,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有制度约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好勇逞强不是智者所为,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应该第一时间报告老师,让老师来处理。经过这次犯错,在我的耐心引导,还有学校的网开一面,软硬兼施的“夹攻”下,他开始有了些变化。借这次机会,我也发现这个学生其实有很好的學习基础,只是没有努力罢了。于是我就经常关心他的学习,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引导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学习上。一学期后,这个男生的成绩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班级群体心理是“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所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个体心理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属群体心理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班集体就是他们的“社会”,他们日常的生活学习都是发生在这个“社会”里的。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他注意到在有人竞争时人们骑车的速度比单独骑车的速度要快。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和别人现在一起工作能促进个体能量的释放。所以,一个良好的班级班风,学风对“后进生”是很重要的。我在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还引进了“竞争机制”,就是把全班学生平均分为六到八个小组,分组的根据是各科成绩,尽量让每个组里都有各科的佼佼者,也有“后进生”在其中。然后,在班级的各项评比中都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无论是学习,纪律,还是卫生等等,都要通过小组得分来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小组成员之间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团队意识,各个成员之间为了团队的荣誉都会努力地在各方面表现出色,慢慢的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后进生”在团队里也慢慢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慢慢的有了集体荣誉感,再加上老师不失时机的肯定、表扬、鼓励,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班集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还发现了一点——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能力。学校就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并帮助学生改错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和发展这种优势,并不断自觉地用这种优势去战胜自己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犯错误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所以,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要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去发现自己在思想、品质、智能、才干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有一种人的尊严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乐观精神和进取精神。在班级里开展自我教育的活动为良好的班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进生”的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是“后进生”转化的“润滑剂”

  

  “后进生”之所以这样跟各自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要么是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么是粗暴,让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仇视一切“教育”;再有就是放任,让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大家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在家庭生活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作懒散、低级趣味、言谈粗暴等都是对孩子的深深伤害。而家庭离异也是另一个对孩子影响很大的因素。一个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如果夫妻经常吵架打架,无疑在孩子的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

  

  在我所任教的2013届学生里就有一个叫罗冬的学生,家住在偏远的高山上,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文化,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很疏忽,基本属于是放任不管的那种。而罗冬自从来县城里上初中以来,由于家远,周末放学也不回家,而是经常游荡在网吧,酒吧里,结交了不少社会青年,慢慢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到了高中里,罗冬也是属于不学习,经常违纪的人,在学校里抽煙喝酒,赌博,晚上翻学校围墙出去通宵上网。他在高一就犯错不断,眼看就要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后来通过和家长的及时沟通以及和罗冬的耐心交谈,并与家长达成协议,让家长每周来接罗冬回家,不让其周末在街上游荡。家长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在家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然而在两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双管齐下”之后,罗冬总算没有误入歧途,但在学业上,由于醒悟的太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但至少罗冬最后还是做到了“先成人”这一点,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个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后进生”都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后来居上。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如果罗冬的家长正确的引导了孩子,让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爱情观,对于高中的老师来说很有帮助的。为什么现在高中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多高中生会犯不同的错,甚至会犯罪,这都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有关系的。现在很多90后的家长要么是辛苦的农民,要么就是在外拼命挣钱的生意人,很多家长都在孩子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没有在他们身边,没有觉察到孩子思想的变化,也没有对孩子有正确的思想引导。

  

  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的心灵相通,老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内心;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把老师当朋友一样信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受益,让社会受益。

  

  对于“后进生”的关爱永远都不会停止,对“后进生”的关爱应该多与对其他学生的关爱;对于班集体的打造也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造就人,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成长;而家庭教育在“后进生”的转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是学生的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从家庭中的一言一行开始的。让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慢慢的改变这一教育的顽疾,让我们教育的天空变得更纯洁美丽。

  

  教育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当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风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有微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风建设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01

  

  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文件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在学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准确地了解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学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高等学校预测并有效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

  

  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存在归因偏差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虽然高等学校是把录取线作为入学资格,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有的学生入学成绩远高于该校录取线,也有的学生刚刚与录取线齐平。如此,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参差不齐,不论是高分段还是低分段的学生,都有会把自己为什么进入到本所大学归因到学习能力不足、运气不好等上。而这种归因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变得弱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考试运”,预期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不会成功,这些现象的出现让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认知,学习热情慢慢降低。

  

  2.自我认知强化,心理情绪复杂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在情绪上是动荡不稳定的。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见识广博、个性突出。高中的“唯成绩论”压抑了学生心理,到大学后,周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自我内心的“理想”认知更高,如果现实没有给予他们内心预期的理想,便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他们对现实的肯定就越低。比如,在他们的认知中,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天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无论是校园建设,还是校园文化,都应该充满学术氛围,但目前高校中确有娱乐亚文化、学术亚文化式微现象,如此一来,学生的心理情绪就会低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3.媒介种类引诱,学习自律不强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如qq、微博、抖音、快手、唱吧、微信淘宝等,这些媒介随着大众需求应运而生,不断满足大众的时间、心理、空间需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以中青年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而在我国中青年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是手机用户的主流群体。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71%的学生在21点到0点间使用手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因此,当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手机上,都放在了网络世界里,不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时间较少、学习自律性变差。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的学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今,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很高,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不愿意学习,如学习自律性差、考风考纪不容乐观、不能有效规划时间等。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深刻剖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人的行为的控制、调节及教育”理论,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入手,不断引导学生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

  

  2.教师的教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对处于社会关系特定位置中的人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模式和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应该具有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向导、自我定向等角色。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这些角色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让玩手机的大学生变成爱听课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维纳(Weiner)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表1)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对原因的探索可以激发、促进或防止、阻碍人们的行为。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

  

  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学校领导者、学校心理咨询师等,都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维纳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进行积极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学业成绩不好等归因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是方法不对等不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减少学生以为是自己能力不高、任务难度大、运气等稳定的不可控归因。引導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信任自己的学习潜力,不急于求成,不断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大家一起学习的良好风气。

  

  2.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目前,学风问题岌岌可危,还有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甚至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为了奖学金、入党、报答父母、谋求职业等,让学习在某一层面缺去原有的意义,那么当学生们对这些功利的事物不在追求的时候,甚至认为,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知识,不如去校外“学习”社会能力,因此,许多大学生开始逃课外出兼职创业等,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了“实用”,当学习内容不“实用”便出现不学习的情况。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3.充分有效利用媒介

  

  虽然媒介的涌现给学生们带来了依赖性,给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排斥和规避媒介,而是要正确有效利用,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利用媒介进行教学,如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利用超星等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讨论等,让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学所用,而不是羁绊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拿出手机来进行学习讨论,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上课偷偷摸摸拿出手机来玩游戏,不再像以前课堂上教师命令不准玩手机,面对“手机”,要尝试让学生正确有效利用,不要通过“堵”,而要通过“疏”,让学生“敢”拿出手机,“会”拿出手机。

  

  总之,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建设中的运用已经开展,但是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于自己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谓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作者简介:杨涛(1992.0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陈妍(1991.06—),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