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向研究的论文(共2篇)

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向研究的论文(共2篇)

...

导读:对于现在的很多毕业生们来说,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往往总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写作出优秀的论文来,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需要查阅文献的,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心理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心理学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第1篇:论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趋势——评《教育心理学概论》


  陆钰娟(作者简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教育心理学概论》是师范学生上岗考试辅导教材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全书针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包括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心理概述、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四章内容,目的在于让读者认清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表明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心理。


  该书指出个体心理缺陷,并且论述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不同心理学流派进行分析,并认为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为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普通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并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第三章讲述的是高等教育心理与高等学校教师,教师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对于学生影响深远,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的能力素质、威信、师爱、都受到心理功能的影响。作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必须了解学生心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差异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教育心理学概论》认为学生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可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等三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主动自觉改善自身学习行为。


  《教育心理学概论》详细论述了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案中明确重点和难点,利用好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流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努力教授给学生知识,并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书中关于大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特点进行详述,并且应当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推动学生记忆发展,巩固知识。教师需要掌握记忆规律曲线,并且帮助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的增长,树立自信心,如何进行有效复习,防止学生边学边忘。当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的形成后,可以针对性解决学生知识遗忘问题,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心智技能和心智技能的不同阶段等,然后更好地解决早期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书中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进行说明,并且提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一般认知过程,正确减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基础上的,而这种研究趋势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训练学生思维。


  《教育心理学概论》对群体心理和人际交往调适详细说明,群体心理具有情感联系且目标一致,个体心理影响群体心理,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并体现于人生择业中。《教育心理学概论》是一本实用兼创新好书,其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理论进行详细论述,同时系统阐述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应当以人为本,加强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认知,为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2篇: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向


  张孟原(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心理学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解答学生心理上的疑惑。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形成了越来越多元化的思维以及观念。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心理学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施加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社会性视角;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向


  在高校日常的思想素质教育中心理学教育必不可少。高校通过有效的心理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到社会的众生百态。高校可以给学生一个庇护的场所,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又不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所逼迫。因此,大学校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过渡场所。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学教育,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一、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及重要性


  随着各种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在于对大学生心理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心理教育方法的正确掌握。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渠道更广泛,信息来源更多且杂。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更全面看待事物的眼光,且自我意识更强烈。为此,高校心理教育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态度,循循善诱地进行心理辅导。高校要注意对心理教育方法的及时更新,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吸收程度,用更具互动性的教学语言替代说教式的教学语言。在心理教育方法探究中,要注意引领学生的心理与社会的实际状况相接轨。


  高校心理学教育能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正确的指导。现阶段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不好的影响将会造成学生行动偏激。因此,在心理学教育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其更好地认可和接受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环境中。高校心理学教育要善于疏通,通过心理学疏导的方式减轻学生的压力,引导学生更健康地发展。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培养人,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健康成长,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强的心理素质,承受更大的压力。


  二、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从宏观心理学到微观心理学的转变


  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大方向正在从宏观心理学走向微观心理学。宏观心理学主要是指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以及群体行为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社会背景等宏观条件对这一类人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得到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价值趋向。但是,以宏观的指导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具备针对性。因此,我们当前倡导采用微观心理学教育,即在宏观心理学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价值趋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微观心理学教育。微观心理学与宏观心理学的主体不同,宏观心理学的主体是所有大学生或者某一种大学生群体,而微观心理学的主体更加细化,甚至是学生个体。


  (二)从教师评价到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


  高校心理学教育体系中的评价标准正从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是在过去的心理学教育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站在评判者的角度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展开评价。教师担负对众多学生的心理引导,对单个学生的心理难以做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仅由教师开展心理学素质评价是不科学、不具备客观性的。要想实现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其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要保证自我认知的准确以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其他人的评价要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以及客观性。同时,在体系的构建中要注重利用实践来检验,只有利用实践的方式才可以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为学生开展广泛的自我评价创造良好条件。


  三、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心理学教育缺乏实践指导性


  高校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正确、良好的心理态度以及观念。心理学学科的内容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包括对实际心理学方法的掌握、对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生接受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纠正自己的不良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成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在心理学教育中传授过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易被学生接受,甚至可能使学生在心理学学习方面产生抵触的心理。心理学教育缺乏实践指导性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与现实世界脱轨,没有结合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及难题进行教育,让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知识来应对遇到的困惑及难题。


  (二)心理学教育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即心理问题出现以后,实行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法而非预防性的教育方法。这种不具备前瞻性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问题发生后再进行解决,会导致诸多难以控制和挽回的后果,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一是在问题发生后,仍难以及时关注或者发现问题的成因,不利于心理学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心理趋向于社会化,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但是,当前心理学教育的范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没有跟上学生的发展、变化。心理学教育的滞后性导致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学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一方面体现在相关的心理学教育无法对学生开展引导,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难以对高校心理学教育提起兴趣。


  (三)教学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不足


  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自由教育风格导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及评价空间。自由教育风格导向不足是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障碍。一方面,教师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开展心理方面的自查和自救活动,使心理学课程的开展以及活动的举办充满了教师的意志,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没有办法脱离老师的手把手式的引导和教育。另外,还存在高校心理学教育中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对学生心理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环节,难免造成对心理素质的评价不到位。


  四、社会性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的构建策略


  (一)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高校心理学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心理学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和答疑。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指导现实生活,使得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运用心理学的工具进行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进行高校心理学教育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和工作时往往习惯性地进行拖延,直至截止日期才开始相关的工作;某些学生在认知上容易人云亦云,缺乏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容易被别人“带着节奏跑”。针对这些状况,高校心理学教育要注意对相关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并分析原因,寻找开展心理学教育的方法。在心理学教育的内容上,应该增添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心理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


  (二)心理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心理学教育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与当代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的学习方式相吻合。首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以及趋向,了解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其次,要改变说教式的心理学教育方式,使学生得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最后,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注重自由式的教学风格


  高校心理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辅导,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要在学生迷茫时给予理论、方法以及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决定。学生应该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锻炼以及自我观察,培养独立思考、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为更好地走向社会做准备。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学生自我评价的相关体制,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价。


  (四)注重强化心理学教学


  高校相关部门及心理学教师应从微观角度探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将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呈现出来,促进高校心理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实践活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完善心理学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完善心理学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五、结语


  在高校的心理学教育中,必须结合教育的社会性特点进行心理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心理抗压能力以及心理综合能力。高校只有把握从宏观到微观的心理学教育发展方向,建立科学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并对心理学教育中的不足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心理学教育的质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