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6000字_教育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6000字_教育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教育科学研究论文6000字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都是会有很多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写作之前必定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比如说参考前人的写作方式等等,本论文分类为科学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科学研究论文6000字范文大家参考


  教育科学研究论文6000字(一):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论文


  摘要:2019年11月30日,《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的主题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专访。潘先生认为,该《意见》的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研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着脱离实际和中国国情等问题。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科研,应该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拥有更大话语权。潘先生认为,“一枝独放不是春”,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须百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品格,办出特色,注重办刊质量和水平。潘先生寄语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1-004-04


  余小波:潘先生好!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在教育系统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我们想请教您,颁发这个文件的作用是什么?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潘先生:我认真学习过这个文件。不久前,我还应《教育研究》杂志之约就这个文件的颁发专门写过一篇笔谈文章。在笔谈中,我指出,《意见》的颁发,表明国家对包括高等教育研究在内的整个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鞭策。过去,高等教育领导、管理工作主要是凭经验管理、经验决策。现在,这个文件表明了政府态度,在教育上,不能够只凭经验来决策,而是要求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以作为教育决策、管理以及指导教育教学的依据。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光凭经验,要从经验到理论。这是我主要的认识。


  当前,我国已经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还要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当然应该有理论的武装和科学研究的指引。因此,我希望,不论是相关管理部门还是我们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这个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政府要重视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而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要认真按照《意见》要求来从事研究工作,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余小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就、经验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潘先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研究工作者功不可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研究的贡献和付出,这种贡献和付出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在教育实践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譬如,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刊物就有几十种,每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众多,《教育研究》每年刊发的论文,差不多有一半是属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例,我们重点培养了两种人才:一种是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另一种是从事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工作者,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众多大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者,他们既有高等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总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成绩是巨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当然也离不开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勤奋与努力,离不开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还有哪些问题?我一直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循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一条是现实问题的研究,一条是基本理论的研究。现在大家都热心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研究,教育部门给的课题,也都是关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就很寂寞,甚至难以申请到课题。如此一来,就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就不能够很好地以理论来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我提出高等教育研究要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但是当前交叉方面不足,这是我们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常常容易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中国的国情,针对中国的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智库建设也有不足之处,原因就在于其脱离实际和中国国情。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余小波: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是什么?这对当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潘先生:对高等教育的使命与研究者的责任的探讨,可以说是我们高教研究工作者应当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但是,这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又有其特定的内涵。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性。《意見》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我认为,这既是对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期待、鼓励和鞭策,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研究应有的使命担当。高等教育研究不仅在于探索与创新理论,更在于应用理论,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总结过去,预测未来,及时提出有预见性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高等教育学,是在中国国情之下建立起来的。我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尤其是第一条,即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就完全是在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应该是土生土长的,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一门学科叫做高等教育学。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领域来看待的,没有当作一个学科,而我们中国是把它当作一个学科来看的,中国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建立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话,我们就不能培养研究生,因为按照我国学位制度,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学科。后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样就可以招收、培养研究生了,这是中国的国情。


  我们高等教育研究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也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土生土长的难免会土头土脑。我们的长处是土生土长,我们的劣势是土头土脑。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在交流、借鉴、碰撞之中才能看到我们有哪些不足,才能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哪怕是借鉴国外的东西,我们也需要不忘初心,不能够说都要学外国的东西。国际上有一种理论叫做依附理论,说发展中国家的科学都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是核心,发展中国家是边缘。我不认同这一观点,并曾就此同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有过辩论。中国要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能够只是边缘,我们应该要有文化自信,我们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不能简单模仿西方高等教育理论。中国在经济方面要有我们的话语权,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更应该有我们的话语权,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自信。这是我的希望。


  现在我们提出“双一流”建设,主要是针对世界大学的排名,按照人家的情况和规定进行的排名。我历来对这个东西不热心。我认为中国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不能够只靠100多所进入“双一流”的高校。我们有近3000所高校,应该所有高校都在各自不同的类型上争创一流。讨论“双一流”,我曾撰文指出,要把“双一流”这种理念泛化到各种各样的高等学校,让其各自争取属于自己的“一流”。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起始于1999年,我于1998年便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多样化的,各种学校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高校,不能够把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高等学校,包括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学校,所以应该把“双一流”的建设泛化到各种高等学校。


  余小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和老前辈,您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您尽管年已百岁,仍活跃在高等教育研究的第一线,您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潘先生:我的经验和体会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创造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第一:第一个提出来建立高等教育学,创建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成为高等教育学的第一个硕士生导师、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但是我绝不做“唯一”。“唯一”往往意味着你孤孤单单,发展不起来。你可以做“第一”,但不能做“唯一”,你需要带动大家一起来做。如果我当时是做“唯一”的话,就没有今天全国高等教育研究这样的大好形势。我当时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召集人,我不是满足于厦门大学有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而是相继邀请并支持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建设。后来,国家要建设发展重点学科,廈门大学的高等教育学成为全国五个教育学科方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前4个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和教育史),也是当时唯一的高等教育学重点学科。但是我不满足于这些,北京大学建设教育经济学重点学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建设院校研究(校本研究)重点学科,我均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说,我的经验就是要大家都好,不能是一枝独放,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须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余小波:您与湖南大学有很深的渊源,您刚才提到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便是1980年您到湖南大学作报告第一次提出来的。


  潘先生: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第一次提出是在湖南大学。当时湖南大学是一机部的两所重点大学之一。1980年11月,一机部在湖南大学组织了一个学习班,把机械所属高等学校的校长、教务处长集中培训,请我去做报告,我报告的题目是《高等教育学及教育规律问题》。就是在这次报告上,我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当时做了报告以后,报告的内容被学员们整理成小册子在全国各地翻印,流传颇广。这部小册子是后来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的基础。


  当时,邓小平提出,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所以我们经济搞得很糟糕,搞得没饭吃了,因此提倡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大家知道,经济规律最重要的是价值规律、市场规律。既然搞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那么办教育也应该按教育规律办事。“文革”期间就是因为没有按教育规律办事,所以教育成为了重灾区,被搞得混乱不堪。那么,教育规律是什么?当时参加培训的校长们都在问这个问题,所以我总结提炼出来两条基本规律。我认为,教育研究有三大来源,一是历史的长期的经验,二是外国的广泛的经验,三是当前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个人实践经验。两条基本规律就是我依据这三个来源提炼出来的。当然,两条基本规律是相对宏观层面的提炼,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高等教育领域还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去深入挖掘和发现。这次教育部的《意见》中也特别提到,教育研究需要“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我想,这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


  余小波:您认为,在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建立高等教育中国学派方面,教育类学术期刊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您对《大学教育科学》有什么期望?


  潘先生:我一直十分关注《大学教育科学》的发展,早在1994年《大学教育科学》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庆贺的文章。我认为,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品格,办出自己的特色,切实把质量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能一切向“钱”看,尤其不要收版面费,因为一旦收版面费就有可能会影响办刊质量和水平。


  教育学术理论期刊应该是传播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的窗口。我希望《大学教育科学》这份刊物能够努力探索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宣传高等教育新的学术思想,推介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弘扬真理标准,坚持理论创新,追求学术卓越,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教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在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这些年来,你们刊物还是发表了一些质量不错的文章,我希望《大学教育科学》能够再创辉煌!


  我对当前期刊方面的一个制度不太满意,就是规定某些刊物是C刊,进入C刊就好像跳入龙门一样,这事实上容易滋生腐败。现在研究生也好,教师职称也好,都要求在C刊上面发表多少文章,重视的是论文发表刊物的所谓“级别”,而不是文章本身的质量,这叫“为渊驱,为丛驱雀”。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蒋家琼:在您的带领下,我国高等教育学蓬勃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果也很丰硕,请您给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提点建议和期望。


  潘先生:我認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培养应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而不是在研究生阶段才进行,本科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的起点。要培养创新人才,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还读死书,不会创新,那么他今后发展就很困难,所以打好本科的基础很重要。我们所写的《高等教育学》都是以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现在我们许多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摆在第一位,研究生教育摆在第二位,行有余力才应对本科教育,这是不对的。


  我现在也很重视职业教育的研究。你们看看现在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不完全都是科学家了,还有大量的一线工人。为什么?国家要创新发展,不仅要有科学家,也要有工程师,还需要大量的大国工匠。所以说,我们高等教育研究要眼睛向下,不能只向上。我希望,我们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教育科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时期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回归论文


  [摘要]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真的执著,善的追求,美的境界”是“好”的教育科研之核心价值,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价值回归的迫切需要。“好”的教育科学研究应该能为师生赋能、为学校赋值、为教育赋智。


  [关键词]基层;教育科研;价值回归


  真、善、美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三个最主要的价值概念,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真善美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真是基础前提,善是中介环节,美是终极目的。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其本质在于引领教育的思考和方向。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以教育理论发展之所需、教育现实呼唤之所急为时代使命,挖掘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引领教育走出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误区,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回归,走向人的真善美完满统一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当前教育科研领域之怪现象


  1.主体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改革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但是教育科研领域存在一些怪现象。如重视假形式,缺乏真研究,科研与教师分离,大多数本该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缺位;研究结果与过程分离,科研变成了课题申报与结项。对过程的轻视,必然造成研究对象的主体——学生的缺失;在所谓研究成果中,看不见“人”的影子,缺少了研究的主角,便失去了它的价值和灵魂。


  2.主题缺失


  一是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教研、科研“两张皮”。教育科研与工作研究不同,它是以突破认识局限和提供新认识为根本目标,内涵和目标更加丰富,属于认识范畴。而一些中小学校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教研(指教育研究)属于工作研究,应目标明确,标准清晰,能解决现有问题并立见成效;而科研(指教育科研)则需要另外一套复杂的程序和过程来体现。由此,教师更钟情于教研而远离科研,导致教研、科研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教研缺少了研究的意味,也使科研缺少了实质的主题内涵。


  二是缺乏问题意识,导致研究主题空洞无物。研究从问题开始,内涵源于发问本身。很多教师批评学生不会发问,而不会发问的教师也大有人在。在呼吁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有些教师只追求“学”,而忘记了“问”,在丰富而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是盲目或麻木的,由此也导致其“研究”的空洞无物。


  三是缺乏方法引导,导致研究不能得出真成果。一线教师普遍缺乏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不能得出有借鉴价值的真成果。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论文投稿被拒的原因,在研究方法、研究讨论、研究结果、论文导言四个选项中,有52%的人认为研究方法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研究方法应成为教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培训中的重点内容。


  3.价值迷失


  一是短期功利化行为导致的价值迷失。“唯论文”的错误评价导向,对教育科研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教育单位对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人才选拔、各项评奖、申请课题等,多以论文为标尺,使科研工作功利化;一些“加工”数据、“杜撰”结果等科研乱象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更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科研领域的逆真之举、违善之行、遗美之憾,使科研精神与科研价值被削弱。


  二是体制约束下的价值迷失。在以分数或升学率为主导的评价体制下,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意愿没有普遍实现。虽然新课改力图纠正这种教育价值观,但在一些择校及分数为大的现实情境中,效能极为有限。本意为助新课改一臂之力的教育科研,不仅没有成为共有助力,反而更多地被视为无奈和负担。“素质”和“应试”成了部分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两难选择。如果这种价值迷失发展下去,最终迷失的将是我们的未来。


  三是成果推广中的价值迷失。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成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当前,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部门组织多,研究者参与少;推广展示汇报多,参与互动研讨少;推广活动成本高,成果共享收获少;终结成果推广多,阶段成果推广少;一次性推广活动多,学校、教师受益面小等。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科研领域的怪象,既有宏观的评价体制问题,有中观的科研管理问题,也有基层科研单位、学校、教师的认识问题。因此,教育科研要回归其应有之义,重新以真善美为至高的价值追求。


  二、回应现实需求,开展“真”的研究


  在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教育研究的真问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方向引导,把握大势,找准方向,从身边发现问题。


  一是以问题意识挖掘真问题。教师学会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生活,探寻其中的真问题,发现那些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教育意义。在敏锐的洞察、深刻的究问中感悟,形成对教育问题理性而非纯粹感性、理论而非纯粹经验的思想,并用这些思想观照自我或他人的教育行为,发现它不仅适用于一人、一时、一事,还适用于更多人、更多时、更多事的独特价值。


  二是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线发现真问题。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找到的只是“伪问题”,其主要原因多是由于离开了自己实践的土壤,忘记了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中小学教师尤其要关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发现研究问题。比如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中高考改革,这些都是关乎人的培养与发展的真问题。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三是从真问题中选择好问题。好的问题一定是切合实际的,是真问题中更值得花时间进行探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问题时要注意:不要处理自己无能为力的问题;从小课题开始;选择一个对自己或学生而言都很重要的问题,或者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无论如何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如需与他人合作,要共同致力于课堂研究的重点;把课堂研究工作、教与学和学校发展计划的重点或目标联系起来。


  三、探寻教育规律,遵循科研“善”道


  教育科研重在问题解决的过程,真实科学的过程研究,是教育科研经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探索,达至对规律的认识,把握和遵循“善”道,最终经过对世界、社会及自身的改造与回归,止于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境的重要保障。因此,过程研究的关键在于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是以实证研究逼近真相,探究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应与时俱进。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学术风范和科研准则,注重历史文献、调查统计实验创新,强调规范程序,是指导开展教育研究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基层教育科研人员开展实证研究更具天然优势,可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改变以单一方法为主、以思辨方法為主、以描述概括为主的情况;严格按照规范的科学方法和程序执行,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努力增强学理性、创新性、说服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是以协同研究探索问题解决路径,创新方法体系。基础教育科研领域需要协同创新。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协同,选题要与教师专业成长深度融合,与学校的系统改进深度融合;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学习与变革的共同体,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共同体协同研究,使若干学校和若干团队能够围绕共性问题开展专业化合作研究;要推动市“—区—校三级网络”的互动和联系,形成更大的研究平台


  三是以绿色研究净化学术风气,塑造良好教育生态。教育科研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学术风气和生态,要重视长周期研究,避免急功近利;要研究真问题、做真研究,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功夫;要将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发展的系统进行考虑,使研究不再以评奖为目的,而是旨在推动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四、赋予生命活力,追求“美”的成果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做真研究,出真成果,让真成果得以延续和传递,赋予其生命活力,自能达到自利利他,美美与共之追求。


  一是用好的环境孕育美的成果。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评价方式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转变教育科研评价领域“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遏制搞花架子、做表面功夫的现象,扭转科研评价的功利主义倾向。好的机制环境有利于产出好成果,而好成果也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


  二是让美的成果在传播中继续生长。基础教育科研需要充分的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成果共享。要让各类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涌现出的真正富有创造性、值得传播与推广的优秀成果给更多的师生带去实惠,让他们拥有“获得感”,让美的成果进一步得到生长。


  三是要让美的成果获得新的生命和活力。这需要有更多人花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包括指导教师做好学术发展规划,让小的研究积累和发展出经得起检验的好成果;对大多数好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及大数据挖掘,为更多研究者提供经验及数据分享,也为未来教育规划提供依据。


  四是让美的成果在开放中汲取动能。要让美的成果继续从先进经验中汲取能量,学习和运用社会各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经验,深刻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对人的素质要求,跨界融合,敢于创新,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世界的挑战和人的终身发展积累动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