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困境与对策论文(共3篇)

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困境与对策论文(共3篇)

随着现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让国家对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了,并且也进行相关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学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学,也是尤为重视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学语文的相关论...

随着现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让国家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了,并且也进行相关教育改革方案中学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教学,也是尤为重视的,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中学语文的相关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微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杨帆


  内容摘要:微课教学主要是以简洁的在线视频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客观真实的情境展开教学。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主体不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限、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作用作初步探究。


  关键词:微课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


  一.微课概念


  微课。亦称“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课程的主要格式是微视频,同时还可采用音频(录音)、PPT、文本等其它的格式。包括有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具有(1)趣味性,吸引学习者学习热情,主动学习;(2)目的性,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3)教育性,能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4)共享性,适应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在线学习。


  二.微课运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应用微课,活化课堂教学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顺应时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并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微课通过网络技术使教学方式再次更新,推动了新课改开展。这个时代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人文素养方面。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备受大家的关注。微课的使用,将在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上大显身手。因为微课课堂融入了更多社会生活、人文科技等内容,将语文教学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例如,在讲授《社戏》这篇课文时,单纯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热情,而利用微课巧妙引入教学视频,将社戏的内容搬入教学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讨论社戏的特点,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观看社戏的经历。这样不仅将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运用微课,为阅读扫除障碍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疑惑,有很多一时难以就地解决。这时可以同学间互助讨论,依然无法达成共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专项指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阅读茹志鹃的小说《百合》时,有学生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作者在小说融中入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学生觉得这一点略显多余,是否可以删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微课上进行引导,对这些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中的意义。教师通过微课指出,小说中有不少环境描写,貌似没有什么作用,实际上起到了为后文作铺垫,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心情等作用,教师通过微课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弄清楚了心中的疑问。


  3.利用微课,培养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因生活而精彩。运用微课教学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生活空白”,激发起学生抒发内心感受和写作的欲望。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恩”的话题作文时,可以在写作之前播放韩红的“天亮了”的MTV,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父母的恩情,再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下班归来,一边给儿子讲故事一边洗脚,洗好之后,提了一桶水走进奶奶的房间,说道:“妈,烫烫脚啊,对您的腿有好处。”这一幕被儿子看到了,当妈妈回到儿子房间时,突然发现儿子正用一双小手端着一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妈妈,我也要给你洗脚。”一句话,说得妈妈热泪盈眶。在这样母慈子孝的动人的氛围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唤起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感。顿时,课堂上立即跃跃欲试,只听得“唰唰唰”的一片写字声……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激活活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培养了写作兴趣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生了学习效率,在优化课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2篇: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


  李杨辉


  内容摘要:通过文本解读能够实现审美教育功能,而且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获得思维和想象的快乐等诸多审美体验。文本细读是提升审美教育的一种新思路和探求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本细读审美教育审美情感审美思维文本文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审美教育作出了如下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知,语文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培养上,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任务。无论语文学科在课程上进行怎样的改革,也不能无视其在审美教育上的巨大功用。”①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文本细读方法则为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


  一.文本细读方法的美学因素


  以金圣叹评《红楼梦》为代表,我国古代文论有不少文本细读的经典佳例,但没有人对这一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直至20世纪三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具体的文本细读方法,“文本细读”开始作为作为专门术语出现。这引发了学界对于这一阅读方法的关注和借鉴,形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并在语文教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下的文本细读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孙绍振、王先霈、陈思和都对文本细读进行研究阐释。于此同时,一些一线语文名师,如王崧舟、窦桂梅、韩军也在运用文本细读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断为文本细读注入活力,这也为文本细读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文本细读方法能够作为语文审美教育路径之一,因其本身具有美的因素。首先,文本细读方法的“自由美”。王崧舟老师认为文本细读方法“细读姿态的多元性,解读姿态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先在问题,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谐共处。”②不同姿态下的文本细读都有可能产生不同审美体悟,构成了多样的审美感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这三种细读姿态,都是有必要的,而无论选择何种姿态细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当然自由也是相对的,相对于具体的文学文本而定。其次,文本细读方法的“言语美”。细读关注言语形式,从言语符号的入手,从字、词、句的组合入手,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挖掘言语的多层审美内涵,使学生从言语中体悟文本美学意蕴。最后,文本细读方法的“形象美”。“要理解艺术形象,不能被动接受。成熟的艺术形象是高度统一和谐的,天衣无缝的,呈现给读者的事自洽的完整结构。”③孙绍振先生提出运用“还原”的文本细读方法,发现文本中艺术形象感觉、知觉、逻辑上的差异和矛盾,从中看出这种感觉和逻辑表现的人类的情感价值。从艺术形象的强大感染力中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本细读与文本美学的阐释


  作为一个西方文论、美学流派的英美新批评用“细读法”(closereading)作为批评方法,“细读即细评,指对作品仔细的阅读和评论,评论者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张力等分析中显示文本的语义。”④“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语言结构中寻猎意义和线索。”⑤细读法批评方法强调文本中心,高度重视文学语言研究,深入发掘言语审美意蕴。但是,他对文学作品以外的因素弃之不顾,也使其具有明显的局限。


  以钱理群、孙绍振、王先霈、陈思和、王崧舟为代表,他们的文本细读理论与新批评的细读法既有联系也有差异,他们是在借鉴活用新批评细读法基础上形成的,但二者有着明显差异。首先,语文阅读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法可以从作者、文本、读者的不同角度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其次,文本细读是教师和学生对言语的细读,从字、词、句的组合和言语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入手,深入文本,围绕文本的文学性、审美性进行阐释和教学,在细读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也在的提高,细读和审美是相伴随的;再次,文本细读的基本策略是感悟,“感性才是语文的本质,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感性教育。”⑥语文审美教育如果总是用理性方法去分析,是无法让学生融入文本,获得美感。教师要发掘文本内在情意,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或创设情景,或移情文本,使学生能够深切感悟文学文本的情感内蕴。


  三.文本细读与审美情感的激发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本,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情感都充满了美的因素,因此文本细读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情感投入,不能只有理性分析,而没有审美情感体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叫做美。”⑦以朱自清《背影》为例,大多语文课堂里把这篇课文单纯解读为“父爱”或“父子之爱”,这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把这篇文章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出来,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也无法引发情感共鸣,更不论审美情感的激发。孙绍振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⑦抓住文中两次提到“太聪明了”“聪明过分了”和两次落泪,可以发现,《背影》的情感特点,不是单向从父亲出发的,而是和儿子的双向互动。父亲的爱是一贯的、静态的,儿子的爱却是变化的、动态的,从不接受到被感动,从不珍惜、不理解到懊悔、愧疚,父子之爱是错位的、有隔阂的。这种爱是超越历史的,是“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的人性”⑦,这才是这篇散文情感独特之处、打动人心之处,也是审美价值之所在。这种与父母的爱有着隔阂,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体验相契合,抓住这一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打破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间的隔膜,有效的激发学生审美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学即人学,鲁迅如是说。与人相关,文学不可避免的要掺杂人的情感,文本细读深深的打上了情感的烙印。因此,在文本细读中,人细微情感的变化,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情感的变化,同一对象不同人情感态度等等,都是关注的重点。这样的文本细读,才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激发。


  四.文本细读与审美思维的拓展


  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式。”⑧文本细读的过程,在不断激发着阅读者的审美情感,同时在审美观照中,逐步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思维。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思维的发展,这并是不简单地把文本中艺术形象进行程式化的赞美或批判,而是“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⑨,从矛盾和差异中享受审美的意境。


  以《木兰诗》课堂教学为例,许多老师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讨论:花木兰是一位英雄,是一位什么样的英雄?学生轻而易举得出结论:花木兰是一位聪明的、英勇善战的英雄。这样的阅读教学没有超越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就意味着审美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拓展。细读文本后可以发现,《木兰诗》正面描写战场的只有三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事实上,这就体现了这篇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即对一种固有观念的超越。“英雄”一词在现成观念中专指男性,而在诗中塑造的是一位“女英雄”,所以这首诗重点不在打仗,而在女子替父从军,肩负本该男子承担的责任,胜利之后,以不像男性那样追求富贵功名,而是回归平民生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诗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过程和情态。这种详略结构的设置与诗歌的主题相契合,正是这篇文本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样的文本解读,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自身现有生活体验进行视域融合,完成了期待视野的超越,积累起新的审美经验,并影响下一次的文本阅读,审美思维因此得到拓展。


  五.文本细读与不同文体之文本


  文学文本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代表着作者的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体验,文中的每一个语词和每一个句子都存在着许多的空白和暗示,为文本细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是“无限的可能”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文本细读中,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文本细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因文本体式确定,因文而异。


  文本细读下的文学审美教学教什么,要考虑文学文本的分类。叶圣陶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⑩通常文体分类主要从文章学角度来考虑,却忽略从教学功用角度分类。在这一领域,王荣生教授区分出了选文的四大类: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是所有教学文本都必须细读。文本细读下的语文审美教育很容易忽视文本的多重功能,漠视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


  任何一个文本在教科书中都承担着特定的教学功能,这是我们用文本细读法进行审美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第3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甘甜,彭豪(萍乡学院文学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阅读是人类最基本的一项学习本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首要地位。长期以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他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试图不断地提供更佳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给教育者,而忽视对受教育者和教学资源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阅读教学的“教”与“学”进行探究,找到走出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在国内外,一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对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他们收获的研究成果无疑对阅读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但是因为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阅读教学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新策略与学生阅读新途径进行探究,达到“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不良表征


  1.心浮气躁。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而闲暇时间又少;在阅读过程中,焦躁不安,急于求成,仅满足阅读的数量,忽略阅读的质量,缺少对经典名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阅读本领得不到提升。


  2.功利意识。有较强功利意识的学生,他们选择的书籍大多与应考有关,他们的阅读只是为了熟悉题型,训练解题方式,期望在关键性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功利性的阅读必定会影响学生阅读快感的获取。


  3.偏爱行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自主选择性增强,在选择阅读书籍时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行为,往往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久而久之,会破坏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想象力贫乏,创造力受抑。


  4.敷衍了事。有的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浓厚,阅读动力不强烈,阅读方法不得当,导致学生阅读过程,仅仅是了解内容,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并没有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5.孤僻自闭。人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一是表现为生理差异,二是心理差异,各人的认识能力不同、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不一样,能力存在水平、早晚的差异①。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孤僻、自闭、不合群,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阅读教学中,他们不愿意加入课堂讨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二)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阅读文化对于学校阅读教学的影响很大。能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社区文化”相对滞后。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可以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②。目前,由于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致使不能为学生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不能提供充裕的阅读资源。


  (2)“图景时代”对文本解读的影响。读图时代的到来,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海德格尔说,“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③。”换句话说,人们已厌烦阅读文字,更青睐读图。“由于视觉文化的普泛化,娱乐化和格式化,它于不知不觉中,使受众习惯于浮光掠影的被动选择和机械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观察④。”随着读图习惯慢慢养成,读字兴趣的逐渐减弱,离开了图片学生可能会出现语言交流障碍,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3)“快餐文化”迅速走红。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是只追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也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⑤。快餐文化的“走红”势必会对经典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经典名著是少而又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少,可前去借阅的人数却不多,经典名著无人问津成为摆设。书店的情形也很糟糕,我走访了一些书店,发现经典名著大多放在靠近墙角的橱柜里,面窄量少,难成气候。加之出于利益的考虑,出版社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便调整经典名著与“杂书”的出版量,一般而言,量少则价高,这对于喜爱购买经典书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


  2.学校因素


  (1)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应试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它追求教学的短时效应,以追求高升学率为己任。一方面,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整天泡在“题海”里,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来阅读经典名著,无法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教师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通常在课堂教学中会强调阅读教辅书籍的必要性,会侧重讲解各种试题,却很少对经典作品做解读指导等等。这必将影响阅读质量与阅读效率,致使阅读目的境界低下。


  (2)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阅读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的,但由于长期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缺乏读法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失去求知能力,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教师就感觉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去读。


  3.家庭因素


  (1)家庭阅读氛围淡薄


  随着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增强,很少花时间阅读纸质书籍。


  家庭经典书籍奇缺,真正能符合孩子阅读兴趣的书籍少之又少。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教师,也是第一任教师,亲子共读不仅能促进情感交流,而且能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以忙碌为理由,很少花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书本。


  (2)家长阅读指导滞后


  有的家长对阅读没概念,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教的好坏,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行,而缺乏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忽视课外知识的积累。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只是一个孩子,而无法将其视为学生,因此,在阅读指导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与抉择。


  4.学生因素


  (1)阅读能力差。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在每个班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群学生,他们课前不预习新课,对新授课没有提前了解,阅读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课中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方法不得当,导致阅读速度慢,而课后又不复习,不巩固,最后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2)阅读方法少。常言道,掌握好方法就等于胜利的一半。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对阅读方法没概念,学生都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导,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性,他们不会自主选择阅读方法,也不懂得探究找寻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对已学习的阅读方法又不会加以运用。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教”的新策略


  1.“课堂舞台化”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不仅要千方百计使教学拥有独到的创造性,诚挚的情感性,奇特的魅力性,深入的教育性,而且还要掌握课堂教学情境的建立,尽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课堂舞台化”教学策略,指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师生视课堂为舞台,视课文为脚本,以舞台剧的形式来呈现课文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为例展开剖析,《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关系清楚,人物性格特点鲜明,课文主旨教育意义大,可操作性强,可采用“课堂舞台化”策略进行教学。“课堂舞台化”教学策略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师意识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联系,教师用心去建立能引起学生专心探索的情境,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建立,营建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互助、探讨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从自主、自由的阅读过程当中获取阅读的快感。


  2.“师生无界化”策略


  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关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如下几个表征:第一,“尊师爱生”,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第二,“民主平等”,在教授进程之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但在人权上是同等的。第三,“心理相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师生都应恪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信条;第四,“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教授者,又是知识的学习者,教学环节本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环节,在这个环节过程当中,师生都能有所受益。


  胡明道曾说过,“无障碍的心灵沟通,依赖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潜在的发展可能,容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的见解,学生们才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成长道路上值得信赖的学长,才会敞开心扉,师生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的对话⑥。”“师生无界化”策略的实施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从而满足阅读教学“开发智力、提升能力、培养思维”的时代要求。


  3.“教学无序化”策略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性进行教学,又要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性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学,让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而本文提出的“教学无序化”策略,并不违背循序渐进原则,它只要求对教学内容作出局部调整,而并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无序化”策略要求教师要树立“教材整体观”,对教材有整体把握,找到课文与课文之间内在联系,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在有序的计划下“无序化”的进行。在阅读教学中采取此类教学策略,可以磨练学生的洞察能力、剖析能力和比较本领。


  4.“语文生活化”策略


  美国一教育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一是在生活中学语文,二是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⑦。”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放置在实际的生活背景当中,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并获取有活力的知识。


  “语文生活化”策略具备实用性,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本领的培育,让学生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二)学生“学”的新对策


  1.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⑧。”个性化学习途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乐趣、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确定阅读方式,在阅读中,无须盲目跟风,无需带有功利性,只要专心享受阅读过程,便能获取阅读快感。


  2.实践性学习


  优越的家庭阅读气氛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在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一起选购书籍,一起进行阅读,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体会,还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制成卡片或写成书信送给对方。通过这种实践性学习途径,渐渐地学生和家长的阅读量增多了,亲子间的情感也会变得更深厚。


  3.活动式学习


  活动式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阅读沙龙、读书日活动、文化交流、文学常识比赛等)和社区文化活动(安全防范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社区特色文化传播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获得提升,为未来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4.分享式学习


  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平台,方便大众进行知识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就某篇文章、某本著作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也可以对他人发表的内容作出评价。学生还可以将自己购买的书籍放到网上,有偿或者无偿地提供给其他人阅读。这种分享式学习途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反应了科技的进步能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便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影响阅读教学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提出教师“教”的新策略与学生“学”的新对策,力求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仅能传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培育学生阅读教学与自我教育的本领。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实践性学习”、“活动式学习”和“分享式学习”等学习途径,即能获取阅读乐趣,开发智力,培育思维,又能提升阅读教学与自我教育的素质,促进“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