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 > 正文

青岛市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青岛市教育局电话是什么?地址在哪?上班时间!

地址:...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闽江路7号

  • 电话85912901,85912902

  • 邮编:266071

  • 邮箱:qdsjyj@qingdao.gov.cn

教育局工作人员周六日休息,不上班

政府机构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8点-12点;下午2点30到5点半(夏季:3点到6点)。建议上午到政府部门办事,因为政府部门一般上午开会,工作人员比较齐;下午有可能外出办事而找不到办事的人。

近年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重大机遇,切实加大“转调创”力度,全面拉开“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大框架,努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目标,坚持学校建设与体制改革并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被授予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现场会以及全省职业教育会议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高度肯定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要求总结推广我市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海洋特色教育、校车配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以强化三项保障重点,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青岛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700余所,在校生155万人,教职工13余万人。我们坚持发挥优势,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跨越。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将每年9月份第一个周确定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集中研究教育工作周,并召开会议或出台文件对教育工作进行部署,近年来已经围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等工作出台多个文件。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设立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对职责到位、成绩突出的部门予以表彰奖励,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的推进。2006年以来,连续9年将近20项教育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先后推进民办教育、校舍规划建设和场地管理、学前教育3部地方性法规修订,全市地方性教育法规达到6部,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在《青岛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7%,之后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20%”。近两年市政府每年与区(市)政府签订教育投入责任状,确保投入到位。先后建立了公用经费定期调整机制、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内涵建设保障机制、民办教育等教育改革专项投入机制,全市教育系统全面实行教师绩效工资。

三是强化考核保障。成立青岛市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主任,加强对区(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优先发展教育工作以及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督导评估。建立完善区(市)教育工作考核机制,近两年重点考核各区(市)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等情况,教育考核在全市考核中的权重不断增加,目前权重是2004年的3倍。

二、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

抓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统筹设计14大项、43小项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试点先行,强化改革激励(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加快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步伐。

一是实行校长职级制等改革,探索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机制。围绕促进教育行政干部专业化发展,建立拟任干部教育工作经历和征求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的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同时,配套建立了校长选任、定期交流、目标绩效考核等制度,正在研究建立人民教育家荣誉制度,探讨现代干部管理模式,推动教育家办学。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批示在全省进行推广。

二是推进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高校市校共建工作,探索教育服务经济的有效机制。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3所中职学校被批准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开展“3+4”招生培养试点,2所高职院校被批准开展高职、普通本科“3+2”试点;具有中、高职“3+2”招生资格的学校由17所增至26所。同时,探索多层次的高校合作共建机制,推进中国海洋大学三期共建、青岛大学省市共建和青岛农业大学市校合作工作,实施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和高职特色专业群市校共建工程,支持12个高校重点学科和10个高职专业群建设。积极推进我市与国内名牌高校的合作,近两年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1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三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工学农学军制度,统筹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实验,从2012年入学新生开始,推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完全等级评价、允许学生多次考试和提前考试、按学科组合等级录取等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加快推进小班化改革,实行小班化招生的普通中小学达到411所。全市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30余个(市本级8个),整合文化博览类、科普教育类等12类200个场馆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连续23年举办艺术节、连续17年举办体育节,在全市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全程、全员”德育工作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文明修身”被评为全国德育品牌。

四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机制。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管理并举的原则,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品牌学校发展。市政府近期将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机制,推进非营利性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社会保险改革等措施,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动员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更好地满足优质教育需求

三、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

将教育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全局,研究制订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内涵提升,统筹抓好项目新建、整体推进和特色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教育现代化优势。

一是加强全域统筹规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启动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和“千万平米”社会设施教育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水平新建一批教育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建小区和农村地区延伸,在全域范围内推进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布局优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和职教园区。2014年青岛2中分校、开发区育才中等14所现代化学校投入使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青岛美术学校、青岛外语学校、青岛39中新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职教园区、幼儿师专等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

二是加快整体推进步伐,提升城乡中小学现代化水平。以创建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为抓手,以信息化、国际化、内涵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在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出台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指标体系。近两年市本级投入10余亿元,推进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和教育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建设。全市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学校达13所,在计划单列市中名列第一。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70%的中小学配备新班班通,30%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另外,正在开展中职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制订工作,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同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良好局面。

三是服务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区域现代化教育特色。对接蓝色战略,全面推进蓝色海洋教育实验,从中小学课程设置、特色学校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快建设海洋教育优势区。我市已开发小学、初中海洋教育教材,在全国率先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共建,支持20个职业教育海洋类专业和本科高校4个涉海重点学科建设;蓝色经济职业学院筹建工作积极推进。对接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教育交流合作实验,建设区域性教育国际化先行区,全市建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所;近两年批准8个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焊工职业资格和MOS证书认证体系,在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教师培训基地;职业教育与德国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双元制”办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我市成为国内继上海、重庆之后,第3个设立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的城市,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重点围绕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十个千万平方米工程”,加强急需人才培养,与全国4家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近两年增设50余个为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的专业,全市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36个专业参加省教学改革试点。

四、以学有优教为目标,全面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学有优教为目标,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全体市民共同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一是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制定了《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出台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建立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普惠民办园生均补助制度和农村园改造奖补制度,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和公办幼儿园建设。2011年以来,累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50所,提供优质学位 10万余个。我市已经实行封闭小区幼儿园优先满足小区适龄幼儿入园的招生办法,并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就近入园试点。

二是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扶弱、解难、扩优的思路,2008-2012年,全市共改造薄弱中小学630所。推行城区教师农村支教补贴、农村教师津贴、农村教师班车、教师职称跨校评聘等措施,每年选派500名城区教师赴农村支教,均衡城乡师资配置。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镇域一体化管理、高校辐射中小学等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2012年,全市城乡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标准。11区市中已有4个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三是着力加强和谐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就学保障机制,建立从学前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免费政策已经覆盖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全力解决影响学校安全和学生安全的突出问题,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建立安全教育实验区,实施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预防学生溺水责任机制,推进校舍抗震加固改造、专用校车配备、幼儿园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和饮用水质量监测等工作,政府补贴面向农村配备专用校车1200辆,解决了8.7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的上放学安全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