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4、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5、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诗词风格
杜甫的诗风特点是现实主义,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留下1400多首描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诗词巨作,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江山不幸诗家幸,战争和苦难,往往催生伟大的诗篇和伟大的诗人。
公元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亲授杜甫左拾遗职位,故世称杜甫为“杜拾遗”。然而,拥有一官半职的杜甫,并没有因此感觉心安,相反,当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后,百感交集,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表现出杜甫的爱国之情。当国家之殇、生民之苦与个人之痛联结在一起,才有了杜甫这感人肺腑的千古名诗。
公元759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大战于邺城,今河南安阳,结果唐军大败。此时,杜甫正从洛阳探亲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此时,长安虽已收复,安史之乱却还在继续,大唐早已不复开元盛世的繁荣。至于杜甫,他年近半百,体弱多病,对仕途已然绝望。
公元770年冬,在洞庭湖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船上,杜甫写下人生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后,溘然长逝,时年五十九岁。“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哪怕到了人生终点,杜甫仍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赏析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杜甫——《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
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
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
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江畔:指位于杜甫草堂不远的锦江之畔。
蹊:小路,山路。
一二句意谓:邻居黄四娘的家,一路开着花,千朵花万朵花,缀满枝头向下压。
戏蝶:嬉戏于花丛中怕蝴蝶。
娇啼:啼声娇媚悦耳的黄莺。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音调和谐,如贯珠相连。
三四句意谓:留恋鲜花的彩蝶,时时舞翩跹;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嘹嘹呖呖地鸣啭。
赏析:本诗展现了一幅春暧花开、莺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静宣人的画面,诗人陶醉于春光、其乐也融融的神情充分表现在字里行间。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江畔:指位于杜甫草堂不远的锦江之畔。
蹊:小路,山路。
一二句意谓:邻居黄四娘的家,一路开着花,千朵花万朵花,缀满枝头向下压。
戏蝶:嬉戏于花丛中怕蝴蝶。
娇啼:啼声娇媚悦耳的黄莺。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音调和谐,如贯珠相连。
三四句意谓:留恋鲜花的彩蝶,时时舞翩跹;自由自在的黄莺,在嘹嘹呖呖地鸣啭。
赏析:本诗展现了一幅春暧花开、莺歌蝶舞、生意盎然、恬静宣人的画面,诗人陶醉于春光、其乐也融融的神情充分表现在字里行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我都选了一种,不知道楼主喜欢何种风格?此上都是他的代表作来的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
1、他的诗词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后世尊称为“诗史”。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开创了新乐府诗体,促成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2、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表现了显著的创造性,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3、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4、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简介:
1、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3、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作者[兰艳鑫]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302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兰艳鑫”
本文概览: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文章不错《杜甫的诗歌特点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