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梳理大全

 有很多学生在复习初二下册生物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梳理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一

 1、细胞与遗传变异

 生物的特征及细胞的结构功能

 1、生物的特征:

 ⑴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⑵生物能进行呼吸;

 ⑶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

 ⑷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⑸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

 (1)植物细胞:

 ①细胞壁---保护、支持细胞;

 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质---其中有液泡(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能量转换器);

 ④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区别):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1)细胞分裂的过程(步骤):

 ①染色体复制加倍、均分;

 ②细胞核分裂成两个;

 ③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④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

 ⑤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2)染色体复制均分的意义:染色体的复制均分,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保证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的相同。

 4、细胞生长---指新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为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使生物体由小长大。正常细胞不能无限的分裂生长。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二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 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

 6、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有耳垂和无耳垂,有酒窝和无酒窝。

 7、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8、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体性状的遗传实际上是通过亲代的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了子代。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9、变异:亲子代之间或子代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一猪九仔,十个相)。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10、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类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诱导染色体畸变。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发生变化,不能传给后代的变异。

 11、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细胞核: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中,细胞核是遗 传信息库。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有许多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其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 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基因是遗传物质中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或小单位。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

 12、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结论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13、染色体、基因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其数量:

 ①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因此其染色体数为0 。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③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减数分裂)

 ④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⑤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体细胞(或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14、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小写表示。

 当控制生物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时(Aa),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表现出来。当这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aa),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2)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而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

 1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是: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则他们所生子女中患这种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16、几种常见的遗传病:色盲、白化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

 17、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

 (1)人类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

 (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都含有一个X染色体。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含有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各占50%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都为50%,且生男生女由男性决定。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三

 生物与环境

 18、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空间……。

 (2)生物因素:①捕食关系 ②竞争关系 ③合作关系 ④寄生关系、⑤共生关系。

 1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0、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环境影响生物: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物影响环境: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农田生态系统;

 ④荒漠生态系统

 ⑤海洋生态系统;

 ⑥湖泊(淡水)生态系统;

 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

 2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①植物---生产者。生产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栖息场所。

 ②动物---消费者。帮助植物传粉受精、传播种子。

 ③细菌、真菌---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利用。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空间……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23、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植物。

 食物网----几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进行积累。

 24、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

 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特有的古老物种居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化。

 26、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

 (1)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2)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居世界前列。

 (3)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类居世界第三位。(4)我国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

 27、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快基因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丧失。

 基因多样性的意义: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2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作用:给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间接作用: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麋鹿(四不像)……

 30、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数量减少)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乱砍滥伐); ②环境污染; ③掠夺式的开放和利用(偷猎、乱捕滥杀);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3)主要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圈养);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

 ④制定法律和协议。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部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③《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公园)

 ①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③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

 拓展阅读:初二生物成绩差怎么办

 1、生物学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3、做好笔记。

 无论学哪个科目,做好笔记都很重要。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生物八下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期末考试快到了,为了帮助初二同学们节省时间,抓住重点,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整理了初二生物期末考点,供大家参考。

初二生物期末考点有哪些

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蚯蚓的呼吸:蚯蚓? 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湿润的体壁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 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

3.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5.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6.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7.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初二生物期末考前知识点必看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2、我国珍稀爬行动物“活化石”扬子鳄;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是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4、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6、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8、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生物八下知识点如下:

1、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2、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3、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5、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本文来自作者[语芙]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5535.html

(2)
语芙的头像语芙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语芙的头像
    语芙 2025年10月21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语芙”

  • 语芙
    语芙 2025年10月21日

    本文概览: 有很多学生在复习初二下册生物时,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梳理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

  • 语芙
    用户102112 2025年10月21日

    文章不错《初二下学期生物知识点梳理大全》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