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中地理最经典的几个问答题~~其实课本上(自然地理 区位分析 国土整治里问题)就是最经典的;
我也介绍一下我的小小经验~~(我是高三的)
学地理要:1.多记图(图是要死记的,经纬,具体在哪,旁边有哪个国家……当然小技巧也可以用点)2. 一定要理解原理。
特别是自然地理,理解了才可举一反三。
3.就是记答题模式,以应对主观题。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1、水土流失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甘肃南小河沟)。
b. (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典例:宁夏沙坡头)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土壤次生盐碱化(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及治理(选修)
组成:西部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的冲积低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渤海之滨为滨海平原。
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
5—10月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9、酸雨
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对策: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这些都是最最最常见实用的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方向
径流量较少,地表水补给给地下水较少,所以才有地下水位下降。
径流量减少,河流的水平面下降,在入海口处,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也就是原先是河水流入海洋,现在是海洋水流入河水,海水是不能喝 的,所以水质下降。同时在海水倒灌的同时,侵蚀海岸线,使原先在河流附近的湿地盐碱化,不能供应动植物的需求。
入海口的平原或者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河流水变少,携带的泥沙变少,不能堆积新的土壤,所以肥力下降。
所有的问题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从而,只要我们有了更多的知识,哪怕是最可怕,最艰难的任何事,我们多有了力量去克服,有了知识我们就有了向前走的勇气,勇往直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1
一、常见选址类问题
1、太阳能电站建设的条件(风能电站类似)
(1)资源条件: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
(3)地价条件:(占地面积广)布局在地价低廉的地区
(4)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大: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2、水库大坝建设的区位条件
(1)大坝建在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3、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①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②风浪小;③无结冰期或冰期短。
(2) 陆地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海岸线曲折,能形成优良港湾;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
(2) 依托大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的发展。
(3)政策条件: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保税港等
4、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占地广,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地势高,坡度适当的地形,利于排水;
(2)地质:地质稳定
(3)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能见度高
(4)沿盛行风方向修建跑道,利于起飞和降落
(5)无大面积森林,防止鸟类影响飞机飞行安全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如高速公路或轨道交通。
(2)建在郊区,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
(3)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充足的客源)
5、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透明度好,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④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⑤安全因素: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⑥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6.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①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2)地质:(避开地壳运动活跃地区)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开凿
(3)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降低投资和施工量
(4)气候: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2)经济(决定性因素):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里程: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4)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资、 文化 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5)环境: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科学技术(保障因素):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7、交通线路修筑的意义:
(1)交通:完善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
(2)经济: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繁荣
(4)生态:保护沿线生态环境;节约耕地等。
8、铁路建设容易遇到的困难:
(1)地形:途径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
(2)地质:沿线岩石断裂发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气候:高寒缺氧(特指高山、高原),冻土广布;气候干旱,沿途水资源缺乏;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酷暑,施工环境较差;气候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扬沙、沙尘暴、流沙等恶劣天气。
(4)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困难。
(5)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2
二、气候类问题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量)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②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④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小,气温年较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大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2)季节:夏季>冬季
(3)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天气状况:晴天> 阴天
3.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高纬地区>低纬地区
(2)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影响降水主要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主要因素):
①气压带: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②风带: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降水多;极地东风带干燥
③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2)地形:
①地形: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③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5.降水形成的条件。
(1)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2)充足的凝结核;
(3)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上升)。
6、降雨的类型:锋面雨(中纬地区)、对流雨(赤道地区)、台风雨(低纬大陆东南沿海地带)、地形雨(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7、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
(1)降水特征:①降水总量大小
②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长或短
(2)气温特征:
①最冷月(最热月) 最冷(热)月出现在X月
②气温高低 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大(小)
8、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大气环流 (4)地形 (5)洋流 (6)人类活动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跟昼长)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2)海拔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
(4)坡向 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3
三、农业类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有因有果)
「自然因素」
(1)气候①光照 晴天多/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热量;③降水;④自然灾害:寒潮(冷空气)、台风、旱涝灾害等
(2)水源(灌溉水源):河流水、湖泊水(淡水湖)、水库、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3)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适宜发展 种植 业;②山地适宜发展林果业/立体农业
(4)土壤:①土层厚度(土层深厚/薄);②肥力状况(黑土,土壤肥沃/土壤贫瘠);③酸碱性质(红壤为酸性土壤);④土质(沙质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
(2)交通: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
(3)市场:接近市场(国内/外市场广阔)
(4)国家政策:政府政策支持
(5)历史 经验 :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6)科技:①科技水平高(培育良种),提高单产/产量;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 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7)工业基础:农业基础雄厚;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8)地价: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
(9)食物偏好
中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2.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的原因:
(1)植被稀少,土壤缺乏有机质来源;
(2)气温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易于分解,难以积累
3、农作物优质的原因
(1)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
(2)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
(3)土壤:土壤富含有机质,肥沃,少施用化肥;
(4)生长周期:生长周期长(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5)病虫害少:(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气候干旱,病虫害少;晴天多,紫外线强,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
(6)自然环境优质:土壤、水源中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水资源、空气清洁,无污染
4、某地大力发展(引进/推广)某种产业(农作物)理由的答题模板:
可行的理由答题模板:
(1)对照这种产业(作物)所需的条件,该地具备了哪些优势条件,区位优势明显,才大力发展;
(2)发展这种产业(作物)给该地带来哪些好处。(经济、社会、生态、相关产业)
①经济: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物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
②社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供了就业机会
③生态: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生态环境等
④相关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药业)
不可行的理由答题模板:
(1)对照这种产业(农作物)所需的条件,该地哪些条件不具备。
(2)发展这种产业(农作物)给该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坏处。
①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②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引发土地荒漠化,;减少生物的多样性等
5、某区域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1)纬度因素:纬度低,热量充足,动植物种类多;纬度跨度大,水热组合状况好,动植物种类多
(2)降水:降水充足,动植物种类多
(3)地形:海拔高,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动植物种丰富;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多;地形封闭,独特物种多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少,动植物种类多
6、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高三的地理题答题思路方向相关 文章 :
★ 高三学生地理答题技巧
★ 高三学生地理答题技巧
★ 高三地理答题思路
★ 高三地理应该怎么学(附答题模板)
★ 高三地理应该怎么学?(附2020高考全国卷地理答题模板)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及规律
★ 高三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整理
★ 2020高考地理40个难题答题模板与万能答题模板
★ 最新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总结
本文来自作者[顿培灿]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61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顿培灿”
本文概览:这是高中地理最经典的几个问答题~~其实课本上(自然地理 区位分析 国土整治里问题)就是最经典的; 我也介绍一下我的小小经验~~(我是高三的) 学地理要:1.多记图(图...
文章不错《高中地理答题思路及技巧》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