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校词牌名汪刻本无『令』字。副题汪刻本作『拟古决绝词,柬友』。上片『心人』汪刻本作『人心』。下片『雨罢』汪刻本作『语罢』。
注释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现可以更宽泛使用,用于至交之间突然分离,感慨往昔)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 》,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 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武陵春讲解写了什么内容,争取每句都提到
这是一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2.这首诗赞颂了梅花(美丽坚贞,不畏严寒,大公无私,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卜算子·咏梅》是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
原文如下: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4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白话译文:
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反用陆游词的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诗。风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 作者介绍 见《如梦令》。 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应取意于陶潜《桃花源记》,因该文开头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句。清·万树《词律》中此词四十八、四十九两体,皆押平韵。 据考证,此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流寓浙江金华时。时年作者五十二岁,丈夫已去世六年,宋朝已成偏安之势,北方沦为金人统治多年。国破家亡,羁旅天涯,故有此愁泪之作。 注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尘香:尘埃中也夹杂着花香。花已尽:花儿已凋落殆尽。倦:打不起精神,懒得。物是人非:物品仍在,人却走了;指丈夫去世。○人老心死,了无生气。 上半阕触景生情,不胜哀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双溪:在金华城南,因为两河汇流而成,故名双溪。拟:准备,打算。○忽动游春之思,情绪起伏。 只恐双溪舴艋(zé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只怕。舴艋舟:形似蚱蜢昆虫的小船,极言其小。○又转入愁情之中。 下半阕忽动青春之思,转而又被愁绪击垮。 译文 风停了,尘土中裹着花香,春花凋残殆尽了;天晚了,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故物犹在,昔人已逝,啥事也不想干,想絮叨几句往事眼泪却(不争气)先流了出来。 听说双溪景区春色还好,也曾打算去划船的。只怕双溪里的蚱蜢大小的小船,载不动(我)这样多的愁思。 简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这两句诗可以作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生活巨变之后的李清照思想的概括。她的高贵生活连同笔下的绮罗香泽之语、“海棠”“藕花”春情,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诸多变故中对她打击最大的是与恩爱无比丈夫的人鬼殊途,使其有“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的心死之悲。她顽强生活下来的动机之一就是用诗文来撰写她的独特“回忆录”。 词的上半阙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怎能不让感情丰富的词人伤心?况且这晚春之景又像那失去青春的迟暮美人,照见词人自己的衰老,故而主人公心灰意冷,连梳头的心思也没有了。除此之外,“日晚倦梳头”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因夫君已逝,梳洗打扮似乎已显得多余了。正如俗语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天已无悦己者,那就任它“首如飞蓬”吧!不仅如此,由于“物是人非”,应该“事事休”才好,触到了痛处,禁不住“欲语泪先流”了。词中的“物”应是丈夫生活前所有、所用之物,这些物件既给词人带来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她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她在《<金石录>后序》感叹丈夫遗作时说:“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因此,短短几句词,有从“倦”到“休”,再到“泪流”的感情层递,字字看来皆是血! 下半阙词人从悲情中果断地跳脱出来,忽现乐观情调,是词人坚毅性格地体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说明主人公并不拒绝新的生存环境,而且想竭力适应它。泛舟探春之思仍充满着少女般的活力,这两句使词的情调从悲哀中逆挽而出,有枯木逢春的意境。“文似看山不喜平”,李清照毕竟是大家,她不仅以词抒情,而且要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之情。然而,由于哀伤之情太甚,这偶然兴起的游春之情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时间的消蚀及国仇家恨的摧残,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雅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去泛舟也不会像昔日那样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力了。这是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而结尾的“愁’’字又与上半阙的情调相呼应,使全词主题鲜明。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舴艋 舴艋指小船,是以小昆虫来形容舟小的称呼,本应写作“蚱蜢”。《广雅·释水》“舴艋,舟也。”王念孙疏证说:“《玉篇》‘舴艋,小舟也。’小舟谓之舴艋,小蝗谓之蚱蜢,义相近也。” “舴艋”’这类字的产生是汉字类化规律的结果。如《诗·卫风·河广》有“曾不容刀”,“刀”指如刀大小的船,后来类化而造“”字;王力先生说:“峨嵋”作山名,本是以女子“蛾眉”作喻的,应作“蛾眉山”,后类化而作“蛾嵋”;青蛙的幼虫本写作假借字“科斗”,后又类化而作“蝌蚪”。不仅汉字,汉语语音等也有类化现象。
本文来自作者[野芳宁]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656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野芳宁”
本文概览: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
文章不错《词牌名是什么意思讲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