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的小说有哪些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个人作品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两百多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等。

爱情小说

《独身女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心爱的歌》) 《无缘》《如今都是错》《同门》 《莫失莫忘》《阿修罗》 《异乡人》《开到荼蘼》 《天若有情》《最心爱的歌》 《真男人不哭泣》《没有季节的都会》 《心扉的信》《红尘》 《纵横四海》《绝对是个梦》 《如果墙会说话》《玫瑰的故事》 《绮色佳》《蔷薇泡沫》 《迷迭香》《紫薇愿》 《小玩意》《假如苏西堕落》 亦舒剧照

《喜宝》《要多美丽就多美丽》 《痴情司》《直至海枯石烂》 《生活之旅》《心慌的周末》 《绮惑》《银女》 《夙世情缘》 《蜜糖只有你》

短篇小说

《随笔集自得之场》《传说中的女人》 《能见到爱吗》《金环蚀》 《工作》《怀念》 《风中孩子》《单性生活》 《传奇》《意外》 《心之色》《水彩画》 《夏之诱惑》《玫瑰园》 《露与女朋友》《临走》 《老师》《酒吧》 《毕业日》

散文

《花好月圆》《做人》《乐未央》《寒武纪》《意绵绵》《情未了》《豆芽集1》《豆芽集2》 《先吃甜品》

现代小说

亦舒出版的小说《胭脂》封面

《一点旧一点新》《铃兰》 《访问》《红鞋儿》 《涟漪》《刹那芳华》 《做梦的女人》《偶遇短篇集》 《旧欢如梦短篇集》《三小无猜短篇集》《等待》《年轻的心短篇集》 《流光短篇集》《只有眼睛最真》 《老房子短篇集》《晚儿短篇集》 《琉璃世界短篇小说集》《寻找失猫短篇集》 《月亮背面短篇集》《仕女图短篇集》 《紧些再紧些短篇集》《璧人短篇集》 《请勿收回》《秘》 《母女》《新爱》 《挫折》《到处睡的男人》 《变迁短篇小说集》《无名女》 《贼美人》《第九台》 《背包》《姐妹》 《敏感》《我浪费所有的眼泪浪费了这些年》 《小朋友》《回忆》 《哀绿绮思》《同事》 《十八寂寞》《俘虏》 《余波》《芳邻》 《选美皇后》《请留言》 《幼婴》《成长》 《女记者》《伤健》 《分手》《兰花》 《小人儿》《Fortune Cookies》 《钟情》《红手套》 《结尾》《空间》 《神医》《灵感》 《未来之星》《灯》 《回家》《愿望》 《失夜》《会所》 《蝴蝶》《粉红色新大衣》 《温情》《淤》 《存稿》《原宥》 《不怕》《表哥》 《节目》《停车》 《冶游》《乖儿》 《黑羊》《香芍药的婚事》 《请辞》《老友的女友》 《细沙》《红鞋》 《祖母》《破碎的心》 《温哥华事件》《水晶花》 《沉湎》《有过去的女人》 《我的故事》《小火焰》 《夏季之梦》《喜剧》 《偷窥》《三小无猜》 《一百万元本票》《蓝这个颜色》 《旧事》《报告》 《棋友》《幽灵吉卜赛》 《星之碎片》《风满楼》 《蓝色都市》《灯火阑珊处》 《金色的心》《旧生会》 《糖》《寻梦》 《旧时人》《秘密》 《十天》《邻室的音乐》 《离婚女人》《变形记》 《狂想》《琉璃世界》 《这双手虽然小》《天秤座事故》 《美丽新世界》《七姐妹》 《圆舞》《散发》 《法语女郎》《旅程》 《曼陀罗》《姊妹》 《西岸阳光充沛》《男男女女》 《乐园》《假梦真泪》 《家明与玫瑰》《女学生》 《美人救英雄》《奇异生物》 《别人的女郎》《赌场》 《如何说再见》《来生》 《网》《南星客》 《伤城记》《听我细说》 《邂逅》《奇异生物》 《监护人》《爱情故事》 《莫失莫忘》《故园》 《我爱,我不爱》《杰作》 《生活之旅》《寂寞的心俱乐部》 《承欢记》《个案》 《出卖》《懦弱》 《流金岁月》《玉梨魂》 《谣言》《美娇袅》 《假戏真情》《他比烟花寂寞》 《三个愿望》《我的前半生》 《小宇宙》《ITALIAN LILY》 《对头》《花解语》 《少女日记》《石榴图》 《挖角》《叹息桥》 《不羁的风》《一千零一妙方》 《秘密》《香雪海》 《姑姑的男朋友》《故事》 《蝉》《爱情之死》 《寂寞**》《连环》 《一把青云》《洋女婿》 《坏脾气女郎》《黑羊》 《白色武士》《告密》 《预感》《胡兰成的下作》 《两全》《寻找失猫》 《电梯》《续弦记》 《怀念》《心》 《黑色笑话》《没有月亮的晚上》 《归宿写照》《伤心人》 《我答应你》《晚晴》 《弄潮儿》《医情》 《预言》《阿玉和阿瓦》 《天上所有的星》《野孩子》 《艳阳天》《过客》 《情书》《玉手》 《小公主》《临记》 《炫耀》《寂寞鸽子》 《映像》《肉体》 《忽尔今夏》《骗子》 《黄石谷》《锦袍》 《两者之间》《再生》 《金粉世界》《小郭探案之茉莉花香》 《曾经深爱过》《印度墨》 《波心》《红鞋儿》 《归家娘》《墙》 《朝花夕拾》《撞球室》 《转机》《少年的我》 《安排》《夜之女》 《追求》《错先生》 《刹那芳华》《红杏》 《邻居》《坏脾气女郎》 《飞车女郎》《上司》 《人淡如菊》 《你的素心》 《有时他们回家》

已出版的图书(红磨坊版)

1、吃南瓜的人 2、同门 3、这样的爱拖一天是错一天 4、寂寞的心俱乐部 5、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6、不羁的风 7、小紫荆 8、她的二三事 9、天上所有的星 10、悄悄的一线光 11、如果墙会说话 12、一点新一点旧 13、乐未央(散文) 14、寒武纪(散文) 15、喜宝 16、剪刀替针做媒人 17、嘘-- 18、邻居太太的情人 19、玫瑰的故事 20、特首**你早 21、电光幻影 22、我的前半生 23、开到荼蘼 24、香雪海 25、人淡如菊 26、烈火 27、胭脂 28、石榴裙 29、她比烟花寂寞 30、你的素心 31、有时他们回家

清朝为何没有杀掉太平天国降将韦俊?

肉刑始于夏代,盛行于春秋战国,到了秦朝更为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残酷的刑法被视为野蛮的行为。

汉文帝即位以后,吸取亡秦教训,废除苛刑。文帝十三年五月,文帝下诏废除肉刑,而肉刑的废除却归功于一位小女子。

故事大致是一天一位弱不禁风的民间女子千里迢迢从齐国赶往京城,冒死上书汉文帝,替他的父亲喊冤,女子的惊人之举让汉文帝大跌眼镜,因为她的举动,汉文帝决定废除肉刑,那么这位女子是谁?她为什么有这般能耐让汉文帝废除苛刑,恐怕要从这位女子的父亲淳于意开始说起。

淳于缇萦剧照

一、名医淳于意

淳于意,复姓淳于,名意,今天山东淄博人(古临淄),西汉时期非常著名的临床医学家,远近闻名的名医,医案的创始人。

淳于意自幼喜欢研究医学,早年师从公孙光,得到了老师各种疗法的真传,高后八年,拜公乘阳庆为师,得到师傅《脉书上下经》、《五色诊》、 《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等真传,三年后学有所成,能知人生死。

一茶刘邦全传 降秦灭楚开创大汉,励精图治威加四海¥38购买

淳于意虽然医术高明,但是他却没有把行医作为自己的主业,而是在齐国担任太仓令,就是管理齐国都城粮仓的一位官员。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替人治病只是他的业余爱好。淳于意平时工作比较闲,所以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替人治病,因救人无数,渐渐地在当地有些小名气。

但凡有点本事的人多半有点傲气,淳于意也不例外,他脾气古怪,不善与人交往,也不懂得溜须拍马,随着淳于意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称他为?神医?,当时一些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为官府服务,连赵王和胶西王都看上了这位人才,但是淳于意却不想依附权贵,他采取云游四海,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式来回避。

时间长了,淳于意的做法,让一些达官贵人颇为不满,齐王府的丞相就是其中一位。丞相大人给淳于意安插两项莫须有的罪名,即贪污和渎职。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判处肉刑。

淳于缇萦剧照

二、小女挺身救父

众所周知汉文帝是一位非常节俭的皇帝,草鞋办公,穿粗布衣服,为了节省布料,就连他最喜欢的慎夫人也不穿拖地衣服,这样一位勤俭节约的皇帝,对犯有贪污之罪的官员,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当时的肉刑分为三种,以淳于意的罪行来看,不会轻判。

按照当时法律规定,淳于意需要从齐国到长安去服刑,在他临走之前,一家老小吓得抱团痛哭,此时淳于意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他膝下无子,他的妻子只给他生了五个女儿,关键时刻他的五个女儿只知道哭,为此他感到非常恼火,并骂道:我没有儿子,临危之际,没有人能帮我。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听后,心里很难过,缇萦告诉父亲她愿意随他入京,淳于意听后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愿意跟随自己入京。

要知道齐国(今山东)到长安(今西安)路途遥远,就算我们现在交通发达,一时半会也不能到达,更别说两千多年前了,而且此时缇萦只有十五岁。

淳于缇萦父女剧照

但是淳于缇萦不畏惧困难,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京城,缇萦来到京城以后,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随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意思是我的父亲在朝中为官,齐国人都说他是清官,但是他不幸触犯法律,被判肉刑,最让人痛心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刑致残的人不能恢复原样,就算是想改过自新,恐怕也无法办到。

在当时肉刑大致分为黥刑、劓刑和刖刑,受过肉刑以后,身上致残的部位,大家都看得见,比如黥刑,在脸上刺字并着黑,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纹身,不过在古代是纹在脸上,代表一生的耻辱都无法抹去,所以受过肉刑的人很难再融入社会。

淳于缇萦最后在信中提到,只要给她的父亲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愿为奴为婢替父亲赎罪。

淳于缇萦剧照

三、文帝废除肉刑

当汉文帝看到这封信以后,对淳于缇萦的勇举感到十分震惊,同时也被缇萦为救父甘愿为官奴婢的孝心深深地打动。

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受刑致残的罪人如何再次回归社会,再次融入社会。

于是文帝下诏: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汉文帝剧照

听说古人为了区分犯法之人和普通人,在他们的衣冠上做标记,老百姓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开始约束自己,不再犯法,为什么他们能做的这么好呢?

现在我们有黥刑、劓刑和刖刑三种肉刑,但是社会还是比较乱,并没有降低犯罪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难道是因为我德薄,没有教化好吗?

我感到很惭愧,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民,致使愚民犯罪。

而且现在人犯了罪,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教育,就处以肉刑,受刑以后,他们想弃恶从善,也没了机会,我怜悯他们,刑法严酷,致使他们断肢体,刻肌肤,一辈子都不能复原,令人痛苦又不道德,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啊。

肉刑就这样被汉文帝废除了。

淳于缇萦剧照

四、结语

文帝即位之初,为了国家稳定发展,推行?仁政?,废除了沿袭秦朝的酷刑,取而代之是剃发和杖刑,为此汉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他给了囚犯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说汉文帝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对打击酷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肉刑的废除归功于年仅十五岁的淳于缇萦,她不畏惧困难替父喊冤,是她的勇敢促使了酷刑的废止。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写到?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由此感叹百男不如一女,?缇萦救父?的感恩励志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朱高煦为何会被侄子关入铜缸中,被后者用火活活烤死?

韦俊是北王韦昌辉之弟,他投降清朝完全是被逼的,不同于哥哥韦昌辉野心勃勃目无天王,韦俊对天国忠心耿耿,但在北王被杀后,天国不能容韦俊,他因而无奈投降清朝,而清朝之所以没有杀韦俊,其实是有几个原因的。

韦俊,能打敢拼的太平天国名将

(剧照:太平天国重要将领韦俊)

韦俊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他的哥哥是著名的“首义五王”之一的北王韦昌辉。金田起义,家境殷实的韦昌辉、韦俊兄弟跟随洪秀全参加了起义,韦俊虽然是地主豪绅家出生,却是一身的打仗本事,在太平天国从草创到定都天京及天国鼎盛时期,韦俊都是身先士卒,能打敢拼,在许多重要的战役中都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金田起义之后,韦俊参加了第一次攻克武汉之战,武汉攻下后,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别组织了西征和北伐,而韦俊,便在1855年随太平军西征军复入武昌,武昌攻下后韦俊任武昌守将一年有余。武昌是长江中下游重镇,为控遏江北江南之要地,清廷为夺回武昌,命湘军悍将胡林冀、罗泽南率湘军水陆并进发起强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韦俊严加防守,频频主动出击,先是在汉阳奓山大败胡林冀部,后又在武昌东大门外将罗泽南击毙。清廷见强攻武昌起不了什么作用,便采取长围之计试图通过断绝武昌粮饷来困死韦俊所部。韦俊不辱使命,死守武昌不弃,两军所频繁交战而伤亡惨重,但韦俊却始终力保武昌不失。

太平天国建立后,韦俊先后跟随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西征,参加了攻打武昌、岳州、田家镇等战役,每战必身先士卒,为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悍将。难能可贵的是,韦俊对太平天国非常忠心,天京事变韦俊的哥哥北王韦昌辉因为株连太多,杀光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且在大权在握后嚣张跋扈目无天王,天王洪秀全下秘旨令翼王石达开回京勤王,韦昌辉一家满门被诛,当时韦俊镇守武昌,闻此噩耗,并没有变节投降清廷,而是死守武昌,面对清军的诱降言辞拒绝。

天京事变,韦昌辉被杀,祸及自身,韦俊无奈降清

(剧照:北王韦昌辉诛杨,因杀戮太过,最后也被杀)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短短的几个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满门被诛,甚至连翼王石达开的家人也横遭不幸,一时之间天京城内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而韦俊当时在哪儿?此时的韦俊正独守武昌,弹尽援绝下他急需翼王来援,可是翼王得天王密诏回京平乱,可想而知韦俊在当时和他那些早已饥饿不堪的将士是凭着多大的信念才能守住武昌。

当哥哥韦昌辉被诛杀的消息传至武昌的时候,韦俊的心情是复杂的,他需要承受双倍痛苦,一是自家丧亲之痛,自哥哥韦昌辉和父亲以下北王府的族亲几乎全部被杀,二是被北王所杀之人的家属无端仇恨,特别是杨秀清之弟杨辅清等人简直是对韦俊切齿痛恨。另外,因为韦昌辉确实在天京多有不法,连天王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这也使得韦俊作为韦昌辉之弟,他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株连被杀。

曾国藩正是看到韦俊困守武昌,又逢天京事变哥哥被杀,几乎是陷入了绝境,才命胡林冀写信射入城中劝降,但遭到了韦俊的言辞拒绝。在如此困境下韦俊依然能坚定信念死守武昌,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身在天京的天王洪秀全,是一直对韦昌辉的嚣张跋扈威胁王权耿耿于怀,韦昌辉虽死,可是镇守长江重镇武昌的韦俊却仍不能不防,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洪秀全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武昌失守,想以此治韦俊守城不力之罪,幸亏李秀成拼死力保才得免。

(剧照:深陷绝境的韦俊)

武昌之危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可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失守武昌,天王命韦俊救援和州立功赎罪,这又是一大关卡。因为杨秀清之弟杨辅清也在和州一带,杨辅清因为哥哥杨秀清及东王府满门两万多人被韦昌辉杀害,一直对韦俊心怀怨恨,如今韦俊要来和州,在复仇 的心理作用下杨辅清公然寻衅于他,韦俊自知和州待不得,决定渡江投靠李秀成,谁料陈玉成得天王密旨,封江阻拦韦俊过江。

朱高煦一生总结下来就是“人蠢还爱作”,凭借着朱棣次子的身份,他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因为多次作死,不但被贬为庶人,还被侄子朱瞻基放入缸中活活烤死!

众所周知,明朝这个神奇的朝代诞生过有不少奇葩皇帝,比如因为长期虐待宫女而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皇帝;整日沉迷酒色最后服用春药而死的隆庆皇帝;服用泻药一晚上拉肚子四十多次最后体力不支而倒下的泰昌帝。

除了皇帝奇葩外,大臣王爷也很喜欢作死。例如不愿替朱棣拟即位诏书,甚至还威胁对方“有本事诛我十族”,结果他的愿望果然成真了。

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朱高煦,不是在作死,就是在作死的路上,最后因为他得寸进尺,被朱瞻基按在缸中活活烤死,成为后人谈论的笑料。

作死帝的早年经历

朱高煦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的父亲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爷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高煦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高炽,这也是后来的明仁宗。兄弟两人性格截然不同,哥哥朱高炽脖子大膀子粗,愿意坐下来读书写字(估计是因为体型问题懒得动);而弟弟朱高炽心思活跃凶狠,喜欢到处蹦哒,对于读书学习可谓嗤之以鼻。

朱棣作为父亲,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毕竟他骨子里狠辣与自己很相似,然而朱元璋对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可没什么好感。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各地藩王子嗣召入京城学习,结果朱高煦一副生不如死的模样,说什么也不肯学习,并且言行举止非常轻浮,完全没有王子该有的模样,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厌恶。

朱元璋

相较之下,朱高炽更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当初朱元璋派他破晓时分前去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认为那时候天气太冷,检阅工作应该放在早膳过后。

之后朱元璋又让他批改奏章,而朱高炽很快就将奏章分成文武两类,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这种政治才能让朱元璋不禁刮目相看。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下诏将朱高炽立为世子,而身为弟弟的朱高煦只得到一个高阳郡王的身份,二者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而讨人嫌的朱高煦在“坑爹”这一方面也有一手。

朱元璋死后,朱棣派遣朱高煦两兄弟进京,朱高煦游手好闲、举止轻佻的模样引起舅舅徐辉祖的注意,后者告诫他要改掉这些陋习,可是朱高煦不但不听劝,还偷走徐辉祖的一匹好马跑回燕京,在归途中他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了不少官员百姓,就连涿州驿丞也没能幸免于难。

事情传到朝中后,大臣对于朱高煦的恶劣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而身为父亲的朱棣脸上也没光,一时间他成为“教子无方”的典型代表,并且还是因为他那更得喜爱的次子。

朱棣

靖难之役作死帝立功

尽管朱高煦为人处世方面令人很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方面还是有一定才能的。

朱棣在燕京起事后,哥哥朱高炽留守大本营,而弟弟朱高煦则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带着数千精锐冲锋陷阵,将瞿能父子斩于马下;后来朱棣东昌败北,手下大将张玉身死,危急关头朱高煦及时赶到击退敌军。

浦子口一战中,朱棣再次败于南军之手,这次又是朱高煦如同天神下凡,将他拯救于危难之中。当时朱棣见到这个宝贝儿子,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勉吧!世子经常生病。潜台词是:努力奋斗吧骚年!你的世子哥哥经常生病,或许有你上位的那一天。

当时朱棣说出这话很可能只是感念朱高煦的救命之恩,然而在朱高煦听来简直是天籁之音,从那以后他的心里便埋下一颗造反的种子,一步步促使他走向造反的道路,直至死亡。

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父亲的宠爱

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因为多次帮助朱棣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得到后者大肆的褒奖,于是乎朱高煦越发的目中无人了,经常倚仗功劳,为所欲为。

朱棣登基后,朝中大臣淇国公丘福与驸马王宁建议,将朱高煦立为太子,起初朱棣还难以决断,不过想到朱高炽的世子身份是由太祖钦定的,再加上他本身是长子,最终朱棣还是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第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获得云南这一块藩地,然而朱高煦不但不感恩,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放逐,说什么都不愿意前往云南就任。

后来朱高煦父子巡幸北京,他强烈要求留在南京,朱棣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凭借宠爱,朱高煦已经争取到留在南京的机会,如果他像父亲朱棣一样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或许有机会圆皇帝梦想,可惜他血液中的作死基因不答应,偏不猥琐发育,硬是要浪!

朱高煦要求把护卫换为天策卫,然后长嘴闭嘴就自比为唐太宗李世民。拜托!那李世民可是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不法分子,朱高煦将他视为标杆难道生怕朱棣不知道他想要造反?这种神奇的脑回路也是世间罕见!

朱棣剧照

后来朱棣千思万想,觉得朱高煦可能不满意云南这块封地,便将他改封青州,可惜朱高煦依旧不给面子,仍然不愿前去就任。

这下即便朱棣喜爱朱高煦,也难免会对他产生怀疑,他特意下诏给朱高煦,让他一定要按时赴任。

可朱高煦是谁?大名鼎鼎的作死帝啊!要是听从了朱棣的鬼话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他视朱棣的诏令如无物,继续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

可能朱高煦觉得这样做不够刺激,所以他又私募三千兵甲,命他们到处打家劫舍。结果这些人落到兵马指挥徐野驴手中,被依法惩处,这下朱高煦不高兴了,他手持铁勺将徐野驴活生生打死,而其他人在旁边根本不敢说话。

事情传到朱棣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抽空来到南京调查情况,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已经干了几十起见不得光的违法勾当,于是他把朱高煦骂得狗血淋头,并囚禁于西华门内,甚至打算将其贬为庶人。

好在哥哥朱高炽含泪求情,朱高煦才逃过一劫,朱棣只是剥夺了他的两个护卫,然后杀了他的几个亲信以示惩戒。

第二年,朱高煦再次被改封乐安州,这下他再也不敢放肆,屁颠屁颠就前往目的地赴任了。

因为作死,朱高煦失去了父亲的宠爱,从那以后只要朱棣活着一天,他不但没有任何登基上位的可能,还必须约束住自己的躁动的心。

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自己的称帝的机会

几年之后,朱棣在北征途中不幸暴毙,太子朱高炽顺理成章坐上皇位。朱高煦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进京打探情况,意图发动叛乱实现人上人的美梦。

后来事情暴露,朱高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弟弟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他的俸禄并且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同时还将他儿子全都封为世子、郡王,希望用爱感化对方。

然而朱高煦一点也不领情,只是一门心思寻找谋反的机会,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终于迎来一个称帝的绝佳机会。

公元1425年,皇位还没坐热的朱高炽因病去世,当时他的儿子朱瞻基远在南京,还没能第一时间回到京城继承帝位。而相较之下,朱高煦所在的乐安州(山东)距离京师更近,哪怕两人同时得到消息他也能先侄子朱瞻基一步进京,这可是夺得皇位的天赐良机!

可惜朱高煦的脑回路与常人截然不同,他本末倒置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设下埋伏,从而一举击杀竞争对手。

而朱瞻基也不傻,他依靠沿线提前洞悉了这次埋伏行动,于是换了一条路线偷偷回到北京成功登上皇位,另一边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朱高煦不但白忙活一场,还因此失去了称帝的最好机会。

朱瞻基剧照

作死帝作掉了自己的华贵身份

朱瞻基即位后,延续了父亲对于朱高煦的友好态度,他大加封赏叔叔朱高煦,仿佛后者对自己有拥立之功。(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有)

而朱高煦为了掩饰伏击失败的尴尬,主动向朱瞻基献上治国安邦的四条建议。

对于这四条建议,朱瞻基尽数采纳并且特意写信表示感谢,他还当着众大臣的说道:“爷爷曾告诉我的父亲说,叔叔朱高煦有图谋不轨的心思,必须多加防备,但是由于我父亲厚待叔叔,叔叔显然已经洗心革面,所以才会提出这般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很显然爷爷的话不可信!”

从那以后,朱瞻基对于朱高煦几乎是百依百顺,无论什么要求都答应对方,简直比对待亲儿子还要好!

然而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朱高煦表现出臣服的一面只不过是为了让朱瞻基放松警惕,他从未放弃过夺取皇位的念头,并且因为朱瞻基的百依百顺,他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于是乎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这次他不打算整什么花里胡哨的阴谋诡计,而是想要采取真男人硬碰硬的做法,正面击溃朱瞻基,夺得帝位。

最搞笑的是他派遣亲信潜入京城,打算勾结英国公张辅等旧臣作为内应,可人家张辅已经身居高位,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他脑子进水了才会跟着朱高煦造反,于是张辅很干脆地出卖了朱高煦,将他意图谋反的事情上奏朱瞻基。

即便如此,念及旧情的朱瞻基仍然不愿意对付自己的亲叔叔,他派遣宦官侯泰前往山东送信,希望朱高煦能及时收手不至于酿成大祸。

朱高煦见侄子只是派了个宦官前来送信,以为对方害怕了,于是更加狂妄,他告诉宦官说“我朱高煦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怎么会因为朱瞻基送上的黄金、丝帛等蝇头小利而委屈自己过上不快乐的生活?你赶紧回去告诉朱瞻基,把奸臣夏原吉等人绑过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如若不然别怪叔叔我翻脸无情!”

朱高煦剧照

听完这些话,侯泰非常害怕,只能连声答应,回到京城时朱瞻基问他情况如何,侯泰支支吾吾不敢如实回答。

不久之后,朱高煦又亲自写信给王公大臣,指责他们种种行径,并且为他们弃明投暗的行为感到悲哀!到这时,朱瞻基终于不得不承认叔叔真的造反了,出兵平叛势在必行。

商议对策的时候,英国公张辅认为朱高煦懦弱无能,主动要求带领两万人马生擒对方。(可见中央朝廷的人根本没把朱高煦当一回事)

然而朱瞻基执意要御驾亲征,他打算通过这次机会,震慑那些心怀叵测的不臣之人。

御驾亲征前,朱瞻基再次写信给朱高煦,让他主动交出怂恿造反的人,这样就能免除罪过,否则大军压境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朱高煦是谁啊?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作死帝!虽然听闻朱瞻基御驾亲征他心有不安,但是气势上一点也不服输,甚至还在征讨大军前锋抵达乐安后主动下达战书。

朱瞻基御驾亲征

来到城门下,朱瞻基又一次网开一面,命将士发射神机铳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希望朱高煦迷途知返。

然而朱高煦依旧我行我素不予理会,这下连城内的将士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可不想因为朱高煦的作死连累到自己,打算抓住朱高煦献给朱瞻基从而将功赎罪。

此刻朱高煦终于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无奈派人出城给朱瞻基传信,决定明早出城投降,对此朱瞻基表示应允。当天晚上,朱高煦将兵器以及造反的所有证据全部摧毁。

第二天,朱高煦准备出城投降,结果手下王斌极力劝阻他说:“宁愿战死也绝不能被生擒啊!”估计这个王斌与朱高煦混久了,也染上一些愚蠢的中二气息。

不过此时朱高煦已经“幡然悔悟”,他连哄带骗稳住王斌等人,然后自己从小道偷偷出城,主动束手就擒。

见到罪魁祸首朱高煦,群臣激愤,他们纷纷要求对朱高煦处以极刑,然而朱瞻基不同意,只是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禁锢于西安门内,而建议他死战的的王斌等人全都被处死,只有长史李默因曾进谏幸免于难。

本来朱高煦倚仗朱瞻基的信任,几乎能够过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生活,然而在一番作死之下,他的皇帝梦不但彻底破灭,还因此失去华贵的身份,被贬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这样强大的作死能力实在钦佩不已!

朱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了自己的生命

作死如同吸毒,从来都只有零次与无数次,朱高煦秉承着“只要作不死,就往死里作”的崇高理念,发动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作死。

尽管朱瞻基将叔叔朱高煦囚禁于西安门内,但是他仍然念及旧情,所以有一天他抽空来到西安门内探望朱高煦。

而朱高煦因为被囚禁于此,心里颇有怨念,他打算乘机找回场子,于是在朱瞻基行走过程中故意一只脚将其绊倒,后者没有注意摔了个“狗啃屎”。

这次朱瞻基被彻底惹毛了,新仇旧恨共同作用下他大发雷霆,命人找来三百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

不过朱高煦孔武有力,竟然能够凭借力量将铜缸顶起来,于是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用熊熊大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这次,无论朱高煦在铜缸中如何求情,朱瞻基全都充耳不闻,因为他的忍耐与仁慈已经达到了上限,三番五次挑衅他的朱高煦必须以死泄愤。

朱高煦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受到牵连,全部被杀,至此作死帝再也没有机会施展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作死天赋了!

朱高煦剧照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朱高煦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不作死就不会死!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是因为太过喜欢作死,他先后作掉了父亲的宠爱、称帝的机会与侄子朱瞻基的耐心,最后落了个被做成“瓦罐焖鸡”的下场,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好在当时朱棣没有将朱高煦立为皇太子,否则他可能会因为朱高煦的种种蠢行气得从棺材板里跳起来!

诸位读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本文来自作者[剧子冉]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6581.html

(6)
剧子冉的头像剧子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剧子冉的头像
    剧子冉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剧子冉”

  • 剧子冉
    剧子冉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

  • 剧子冉
    用户102702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亦舒的小说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