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

网上有关“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有以下政策:

1、实施资源税费改革。

新疆地大物博但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所以对资源的开发不合理,我国对新疆率先实行资源税费改革,将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了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能够促进就业,带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扶持新疆旅游业发展。

实行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自治区每年26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和200万元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以此为基数每年递增15%

4、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大力支持发展新疆的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1对新疆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向新疆输送高素质人才。

扩展资料:

新疆将全面落实南疆地区14年免费教育政策,推进其他地区14年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全区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8.60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3927.8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3797.68亿元,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07元,增长8.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8%,其中,轻工业下降1.7%,重工业下降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3%。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新疆

武昌火车站到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乘坐的士大概多少钱?一般多长时间可以到达?谢谢!

2011年全县有小学校13所,在校学生9064人,比2010年减少481人;普通中学校12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学生9433人,比2010年减少42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5897人;幼儿园11所,在园儿童数5558人。罗江县全县1010位考生参考,上本科线516人,本科上线率51.09%,列全市第一。安排义务教育公用经费1091.38万元,寄宿生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资金321.55万元,普通高中助学金129.45万元,中职业学生助学金381.05万元,减免中职业学生学费资金达162.6万元,各项资金达2086.03万元。

依托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罗江校区、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每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技能人才达3万人。 2011年罗江县申报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园”、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优质獭兔标准化基地建设示范”、“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FBM耐压模式冷渣排渣系统研究与开发” 、“重型工业锅炉U型吊夹产业化开发”等18项国家、省和市级科技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97万元。对销售假冒、仿冒商品和否侵犯版权行为等进行专项检查,缴获复制VCD、DVD音像制品8500盘(张)及盗版书籍100余本。

组织实施“金桥工程”项目20项,其中市级立项6项,发放科技资料书籍3.5万余册,现场咨询280人次,义诊义检870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0余期、培训1.3万人次。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参加省、市竞赛,获优秀科技项目三等奖以上17个;少人绘画三等奖以上11,科技科教作品、科教方案三等奖以上7个。编印农村防震减灾知识读本3000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所、创建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镇1个。新建蟠龙镇林木种植协会,鄢家镇养蜂协会,鄢家镇养鸭协会、白马关镇大霍山枣子技术协会、鄢家创益核桃协会5个。创建市级示范农技协会2个。征集科技集论文19篇,上报6篇,县医院《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研究》、农业局《立足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获德阳市第十三届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罗江县征订杂志146种,报纸17种,累计接待读者3000余人,图书流动册次达2000余次,办理借书证1238个。县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109个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参赛运动员达450余名,获得青少年组团体总分第6名。青少年组蹂道队、皮划艇、赛艇队,选拔出30余名队员备战省“十二运会”。

2011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有电视转播台2座,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2011年播发电视新闻258期,用稿1553条,占全年任务数的100%。播出电台新闻288期,用稿1742条,占全年任务数的100% 。播出《走进乡村》136期、行风热线42期、电视专题59期、《纹江音乐》专题节目152期。36件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八景苑广场建立LED公共应急视听载体投入使用。 “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全面启动广播电视“组组通”通过省级,全面恢复农村广播的畅响,农村公益**放映1913场次。 2011年城市绿化绿地面积23.7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65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6 平方米/人。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42辆,煤气(人工、天然气)供气总量2710万立方米,家庭用量达48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供气总量115.6吨,其中:家庭用量108.9吨,家庭用液化气人口2150人。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发放维修加固和重建补助资金5.78亿元,建成廉租房、安居住房10.3万平方米;26所学校重建竣工23所,深雪堂初中、深雪堂小学开工建设;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康复中心和9所镇卫生院、6个计生服务指导站、73个村卫生站;建成县社会综合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10个镇敬老院;完成7个镇“七位一体”公共服务设施、86个村级组织阵地和县职工“三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广电重建任务;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公共服务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县域内供水基础设施(三期)县城滨河东路管道完成93%,(四期)城南新区供水管道工程完工。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供水设施及管网DB承包项目、白马关供水管网、秀水河水源地取水井及输水管线安装、城市供水管网等完成30%。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完工并交付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项目配套截污干管铺设完成2.7公里,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1.0万平方米。实施高速路出口站前改造等7项污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总长19公里。BT项目26个,其中统建安置房项目7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9个。

房地产业管理办理初始登记39宗,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办理转移登记691宗,建筑面积7.63万平方米。办理抵押登记974宗,建筑面积27.16万平方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4宗,建筑面积7.95万平方米;办理预售备案住宅573套,面积6.1万平方米。

2011全年减排项目有金路树脂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略坪场镇污水处理站、新盛场镇污水处理站、白马关场镇污水处理站, COD减排34.4吨,二氧化硫减排166吨、氮氧化物减排20.5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事项55件,环评制度执行率达100%。否决5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区域噪声达到国家城市一类标准。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成为全市第一个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的(市、区)县。 2011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6元,增加2354元,增长1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106元,增加1227元,增长20.9%。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13116元,增长16.3%;经营净收入718元,增长13.0%;财产性纯收入138元,增长41.8%;转移性收入4053元,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89元,增长14.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441元,增长17.1%,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恩格尔系数)为43.9%,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居住支出691元,增长25.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70元,增长3.8%;医疗健康支出539元,增长21.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285元,增长2.0%,交通和通讯支出1484元,增长30.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612元,增长22.9%;家庭经营收入2758元,增长22.5%;财产性收入109元,增长4.1%;转移性收入627元,增长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55元,增长19.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241元,增长32.6%,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0.3%(即恩格尔系数),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支出317元,增长19.6%;居住支出409元,下降27.9%,交通通讯支出613元,增长62.9%,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184元,增长81.9%。年末城市低保户4281户9161人,保障标准为240元/月/人,累计月人均补助152元,累计保障人数为109992人,累计支出保障资金1871.8万元;农村低保户5916户9306人,保障标准为100元/月/人,累计月人均补助61元,累计保障人数为111816人,累计支出保障资金852.7万元。

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1410人,其中1010名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了再就业,无“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3.2%。开展各类培训2000余人次,直接组织劳务输出450人。

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办理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80人;为100余名大龄特困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险补贴,为900余名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人员各项失业保险待遇。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1948人,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2亿元,其中8972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1.1万余征地农转非参保工作顺利开展,办理超龄人员参保1078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30余起,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200万余元。受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93起,结案93起,为企业与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00万余元。工伤认定50起,伤残鉴定16起。高校毕业生到罗江县人才交流中心报到32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57人)。

救助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患者17828人,支出救助资金320万元。按月足额发放孤儿10人基本生活养育金9万元。五保供养对象共计1779人,集中供养率达61.7%。新建“爱心慈善超市”4个,募集捐赠资金194万元。符合救助条件的169人次受助,发放救助经费5.19万元。其中:省外受助人员67人次、省内受助人员102人次。

2011年末有各类保险机构12家。其中:人保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2969万元,增长10.0%;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1338万元,下降10.8%。人寿公司人寿险保费收入6800万元,增长15.4%;处理赔款及给付金额496万元,下降11.7%。

湖北省武汉市位于哪个省

乘坐的士大概需要40元,时间30分钟。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六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共建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5月,武汉科技大学自“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

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40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归元寺

晴川阁

黄鹤楼

古琴台

黄鹤楼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2.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4千米,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013年,市辖江岸、江汉、_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5个功能区。区下辖149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3个乡。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211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293个,村民委员会1918个。全市辖区面积8494.4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至年末,武汉市户籍总人口为822.1万人,其中,男性420.7万人,女性401.4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非农业人口555.6万人,户口待定人口300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人口死亡率5.0‰;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5.2‰上升到6.3‰。

2013年,武汉市完成生产总值9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2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7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8:48.3:47.9调整为3.7:48.6:47.7。从2010年至2013年,生产总值连年跨上新台阶,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8000亿元和9000亿元,充分发挥了武汉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作用。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2013年,武汉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产值305.1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6.6亿元,增长22.9%;畜牧业产值118.7亿元,下降2.4%;渔业产值83.7亿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3亿元,增长6.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25万公顷,减少7000公顷,下降3.0%;棉花种植面积2.63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8.95万公顷,减少4100公顷,下降4.4%;蔬菜种植面积16.94万公顷,增加6300公顷,增长3.9%。全年粮食产量126.9万吨,增长0.8%;棉花产量3.3万吨,增长35.1%;油料产量18.7万吨,增长3.6%;蔬菜产量688.1万吨,增长4.0%;生猪出栏308.2万头,增长3.3%;家禽出笼5802.1万只,增长4.5%;禽蛋产量21.5万吨,增长4.5%;牛奶产量7.1万吨,增长6.7%;水产品产量49.0万吨,增长4.6%。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集聚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4.1亿元,增长18.0%,其中,制造业产值增长1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6.4%。至年末,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4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4个,过10亿元的企业105个。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年11大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8.1%,6个工业行业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值2069.6亿元,装备制造产值1480.1亿元,电子信息产值1419.0亿元,食品烟草产值1210.2亿元,能源及环保产值1005.0亿元,钢铁及深加工产值1003.2亿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167.32亿元,增长21.5%,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06.0亿元,增长20.0%;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61.3亿元,增长22.7%。

交通建设成效明显,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全年交通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3342.3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1.0%。全社会货运量44528.8万吨,增长4.9%;货物周转量2556亿吨千米,增长9.9%。全社会客运量29620.3万人,增长7.7%;旅客周转量1011.8亿人千米,增长12.8%。全市民用航线245条,2013年增加41条,其中,国际航线25条,2013年增加5条;国内航线220条,2013年增加36条。通达国内城市和地区85个,通航国家和地区11个。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1570.6万人,增长12.3%;全市货邮吞吐量13万吨,增长1.0%。公路通车里程14022.7千米,增长5.1%,其中等级公路13717.6千米。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617.4千米。公路路网密度174.7千米/百平方千米,增长5.1%。全市汽车拥有量132.1万辆,增长19.5%,其中小型汽车110.7万辆,增长23.7%。在小型汽车中,私人小汽车94.8万辆,增长24.7%。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4.4亿元,增长2.4%。移动电话3G用户达487万户,增长52.3%。互联网宽带用户369万户,增长16.1%。光纤入户数233.4万户,增长16.5%。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3年,武汉市实现公共财政总收入17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8.5亿元,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793.5亿元,增长19.0%;非税收入185.0亿元,增长14.3%。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升。2013年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9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781.0亿元,增长13.6%,其中个人存款5421.8亿元,增加691.4亿元,增长14.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803.9亿元,增加1337.0亿元,增长11.7%。境内贷款中,短期贷款3679.4亿元,增加598.6亿元,增长19.4%;中长期贷款8332.9亿元,增加682.5亿元,增长8.9%。个人消费贷款1722.6亿元,增加214.8亿元,增长14.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429.6亿元,增加196.9亿元,增长16.0%;个人购车贷款93.7亿元,增加37.4亿元,增长66.4%。总部设在武汉的金融机构达16个。在武汉设立或正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33个,新增6个。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58个,其中,境外公司13个,境内公司45个。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2708.0亿元,增长14.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514.7亿元,增长13.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63.9亿元,增长7.9%。商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18个,增加1076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960个,增加652个,实现销售额9668.6亿元,增长9.0%。全市有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99个,增加25个,实现销售额7575.6亿元,增长11.3%,其中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14个,增加2个,实现销售额5011.0亿元,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额的51.8%。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702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接待海外旅游者161.4万人次,增长7.0%。实现旅游总收入1690亿元,增长21.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33.4亿元,增长21.7%;国际旅游收入9.1亿美元,增长7.3%。旅游景区39个,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6个,3A级景区12个。旅游星级以上宾馆97个,其中,五星级宾馆14个,四星级宾馆31个,三星级宾馆40个。

会展业蓬勃发展。全年会展业直接收入44.5亿元。全年举办各类展会节事活动618场,其中,展览297场,会议221场。展览总面积2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其中,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15场,增长50%;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展览6场,增长200%。参展参会客商1102万人次,增长153%。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50.4亿元,以美元计价为2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进口总额608.9亿元,以美元计价为98.1亿美元,增长2.1%;出口总额741.4亿元,以美元计价为119.4亿美元,增长11.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60.3亿美元,增长35.6%;加工贸易出口49.6亿美元,下降1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亿美元,增长10.0%。出口国别和地区数189个。口岸货运量761.3万吨,增长16.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增长18.1%。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数46个,增加2个,增长4.5%。在武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200个,新增23个,增长13.0%。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在武汉投资项目401个,新增45个。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0.8亿美元,增长15.0%;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361人次,增长11.8%。

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高强度投入。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0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武(汉)咸(宁)城际铁路、地铁四号线一期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地铁三号线、四号线二期、六号线、七号线、八号线进入施工阶段,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天河机场交通中心、天河机场第二通道、长江大道范湖至中南路)、二环线西段、杨泗港快速通道、武汉四环线高速公路、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深(圳)高速公路等计划投资过25亿元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2013年,武汉市建成区面积534.3平方千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千米,增长2.7%。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67万吨。全社会用电量437.2亿千瓦时,增长8.4%。供应液化石油气1.2亿立方米,供应天然气14.0亿立方米。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73.4千米,增加16.5千米,增长29.0%。全市公交线路340条,营运公共汽(电)车7602辆,出租汽车16597辆。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民间投资3502.0亿元,增长3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3%。全年施工项目2650个,增长8.7%;新开工项目1711个,增长1.4%;完工投产项目1370个,增长7.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974.5亿元,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3.3亿元,下降23.5%;第二产业投资2266.7亿元,增长33.0%,其中工业投资2258.1亿元,增长32.7%;第三产业投资3694.5亿元,增长12.2%。2013年,武汉房地产开发投资19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住宅开发投资1250.8亿元,增长26.2%;办公楼投资123.7亿元,下降2.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74.3亿元,增长36.1%;其他投资256.9亿元,增长0.6%。房屋施工面积8545.1万平方米,增长24.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225.8万平方米,增长22.8%。房屋竣工面积679.3万平方米,下降35.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29.7万平方米,下降41.1%。

资源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武汉市拥有公园73个,其中免费开放公园66个。公园绿地面积6622.3公顷,比上年增加395.3公顷,增长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增加0.6平方米,增长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提高0.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27.4%,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5万吨,下降2.8%;二氧化硫排放量10.3万吨,下降2.5%;氨氮排放量1.8万吨,下降2.5%;氮氧化物排放量14.9万吨,下降4.2%。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分贝。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幼儿园1024所,比上年增加136所,增长15.3%。在园幼儿22.4万人,增加2.1万人,增长10.3%。小学590所,减少8所,下降1.3%,在校学生42.4万人,增加1.1万人,增长2.7%。普通中学369所,减少5所,下降1.3%,在校学生31.4万人,减少1.6万人,下降4.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5所,减少6所,下降5.4%,在校学生9.9万人,减少2.2万人,下降18.2%。普通高等学校80所,增加1所,增长1.3%,在校研究生10.7万人,增长1.0%,在校本科及大专生96.6万人,下降3.8%。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84.9%,6周岁至11周岁人口入学率100%,12周岁-14周岁人口入学率100%,6周岁至14周岁盲聋哑弱智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2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63%。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有政府部门所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1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全市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2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5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增长20.3%。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5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19项。市级登记科技成果405项,获奖科技成果404项,其中国家奖30项。专利申请25680件,增加1575件,增长6.5%,其中发明专利9735件,增加1664件,增长20.6%。专利授权15901件,增加2203件,增长16.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71件,减少81件,下降2.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增加2.2件,增长22.4%。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20.0亿元,增加50.3亿元,增长29.6%。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高新技术企业900个,新增89个,增长11.0%。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04.5亿元,增长2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00.2亿元,增长25.6%。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市有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8个,全年新排上演剧目22台。全年专业剧团获得国家奖14个,获得省级奖28个。全市有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74万册,接待读者332万人次。全年各出版机构出版报纸6.7亿份,出版杂志1000万册。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9类848种1320万册。有市属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1套。市属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8套,全年制作广播剧8部。

卫生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2764个,比上年末减少9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卫生事业床位数66563张,增加4385张,比上年增长7.1%,其中医院病床5507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72164人,增加4152人,增长6.1%,其中,医生27386人,护师、护士3113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3人,拥有医院病床7.1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195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9.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9.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馆127个,其中体育馆13个,比上年增加3个,增长30.0%。市属优秀运动员人数55人,发展等级运动员520人。全年举办市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93次。武汉地区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3枚世界级金牌,5枚国家级金牌。全年体育**销售额12.5亿元。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3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1.2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20157.3元,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7770.7元,增长3.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8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4.5辆、计算机111.0台、空调器203.6台、移动电话230.3部。2013年,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713.5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支出9127.0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3459.1元,增长6.6%。人均居住面积47.8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3.3台、计算机36.6台、空调器88.5台、移动电话228.7部。2013年,武汉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68.3万人,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在职249.2万人,退休119.1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81.5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0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8.2万人,增长6.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4.6万人,增长7.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9.4万人,增长1.4%。全年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3万人,下降2.4%。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亿元,增长18.8%。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11.9万人,增长9.8%;发放保障金2.1亿元,增长48.3%。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40个,床位数36597张。武汉地区福利**销售额28.9亿元,增长28.2%。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3亿元,增长6.0%。

2021年5月,武汉市2021中国内地城市资本实力榜第10。

2021年4月,武汉市入选2021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市。

2021年3月,武汉市名列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第5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城市排名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3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出炉,武汉市位列第8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市”名单出炉,武汉市排名第79。

2021年2月,2020年度23座GDP万亿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以GDP15616亿元亿元排名第9。

2020年12月,2020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20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0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9名。

2020年12月,2020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5名。

截止2020年12月,全国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排名榜:武汉市排名2位,拥有高校数量83所。

2020年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排行榜出炉,武汉市GDP占全省35.95%,位列第7位。

2021年4月,武汉市上榜全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榜单第16名。

2021年4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城市排名中武汉市以2704.3亿元位居全国第24。

2020年12月,武汉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020年12月,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第10。

2020年12月,博鳌国际旅游奖宣布获奖名单,武汉市登上2020中国文旅城市品牌传播力排行榜第10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武汉市入选。

2020年10月,武汉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10月,“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出炉,武汉市位列第53名。

2020年9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武汉市位列第7名。

2020年7月,《中国海关》杂志发布了“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武汉市排行第20名。

2020年7月,《2020全国网红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4名。

2020年7月,《2020年度中国智能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7名。

2020年6月,《2019年中国最佳求学城市排行榜》发布,武汉市位列榜单第4名(代表大学:武汉大学)。

2020年,2019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出炉,武汉市以16223.21位列第1位。

2019年8月,武汉市被确定为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

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确定武汉市为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关于“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安蕾]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7083.html

(1)
安蕾的头像安蕾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安蕾的头像
    安蕾 2025年10月29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安蕾”

  • 安蕾
    安蕾 2025年10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安蕾
    用户102912 2025年10月29日

    文章不错《国家对新疆建设帮助有那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