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_学前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_学前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学前教育论文应该怎么写?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管是写作什么专业的论文都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就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学前教育史论文范文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史论文2900字(一):教育生活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启发论文


  [摘要]受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的启发,学前教育史研究应关注所有学前教育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并实现从“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到“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的转变;应关注学前教育生活的層次与结构,使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更具综合性和均衡性;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还原学前教育生活史实,使之更具研究价值。学前教育生活史研究将有助于探析学前教师思想和观念的形成过程,促使学前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支持儿童发展


  [关键词]教育史研究;教育生活史;学前教育史;研究范式


  生活史是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日渐重视的研究领域,教育生活史的出现有助于丰富生活史研究的视野、方法和效果,[1]其趋于日常化、生活化、微观化的范式特点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提供诸多启发。


  一、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启发


  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为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考察角度,拓宽了学前教育史研究的“生活宽度”,推动着学前教育史研究从对“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转向对“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


  首先,教育生活史为学前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日常生活”的考察视角。日常生活史受20世纪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已经从对关注“大历史”而忽略“小人物”的宏观社会结构与功能分析范式的反思转向企图回答长久以来社会史研究所悬而未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理解个体经验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2]教育生活史研究源于生活史研究,它更多的是记述教师、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生活。


  其次,教育生活史研究可以拓宽学前教育史研究中教育活动的“生活宽度”。生活史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它不只是狭义地代表个体的过去,而是包含了其过去、现在及未来。教育是一个由特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具体个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世界,而不是与人无关的活动,[4]这也意味着学前教育史研究中的人物、思想、事件等与现实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再次,教育生活史促使研究方式从“生活故事”的文本叙事转向“生活史实”的微观叙述。不同于生活故事或生活事件的碎片化,生活史能够成为人们重建整体性及一致性的场所,它的加入不是要在已有的学前教育史料上简单堆积一些历史生活片段,而是需要脱离对生活故事的文本收集转移到生活史中,从叙事转移到背景脉络的谱系学上,去实现“理论背景中的行为故事”的构想。


  二、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内容的启发


  作为一种面向所有教育参与者生活的研究,教育生活史研究包含了研究对象参与的各项日常生活及由此而产生的观念、思想等内容,拓展了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内容范畴。


  首先,教育生活史研究帮助确立了学前教育史的三层“生活圈”。从方法论上把握学前教育生活史研究,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结构的整体意识,树立整体性原则,从不同层次上认识不同层面教育活动的异同、关系及转化。教育生活史的起源和前提应是教育活动史,广义上一切与教育生活有关的历史都是教育生活史,狭义上则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


  其次,教育生活史研究有利于不同生活场域中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交汇与融合。学前教育生活史有不同的分类。从教育活动参与者角色来看,学前教育生活史包括幼儿教师生活史、幼儿生活史、幼儿教育家生活史、幼儿园管理者生活史以及其他参与者生活史等;从教育者所经历的场所空间来看,学前教育生活史包括日常基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交往生活、校园学习生活、教学与办学生活等。


  再次,教育生活史研究扩大了学前教育人物研究的内容与范畴。作为学前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史人物及其思想在专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教育生活史研究扩大了以往研究中的人物对象范畴,将范围拓展到了对普通事件及普通民众的关注。教育生活史视域下对教育家教育生活的考察需覆盖其以非教育家身份存在的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在教育空间场域内发生的一切日常教育活动。教育生活史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敏感的工具来探究这个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和论题,最终使理论变得有用。


  三、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启发


  教育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强调质性的阐述,它通过多面立体的技术支撑,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生活史实。此外,教育生活史让学前教育史研究重拾对学前教育史料的信心,强调对史料的客观叙述。


  首先,教育生活史研究坚定质性研究取向,可以更为深入地阐释教育生活。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教育生活史研究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来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其次,教育生活史提供立体技术支撑,可以多面还原生活史实。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明确学前教育生活史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学前教育历史现象中的内在辩证关系和规律。不同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为我们在学前教育史中开展生活史研究创造了空间。在一般研究方法方面,除了诸如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之外,还应包括史学领域中的生活历史法、传记研究法、心态史学法等。


  再次,教育生活史重拾对学前教育史料证据的信心,强调对史料的客观叙述。史料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的体现是错综复杂的,研究者需要经由模糊的事实来揭示出其合理性,验证逻辑结构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当我们拥有了所有的史料后,不应只是简单地拼凑,还应注意在事件陈述和观念框架之间的反复往来。


  四、从教育生活史研究范式重新审视我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价值


  教育生活史凸显了微观生活史实,促进了学前教育史研究价值的回归。各种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是研究者在各自所处时代精神的孕育和激励下,历史地批判、继承和超越前人而形成的。[15]在学前教育人物思想研究领域,要想研究生活在一定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之下的人物,探讨其思想的发生发展,必然受到其所生活的环境和制度的影响。要挖掘这一思想是如何提出或如何发展的,如果仅从制度史的视角进行考察,便脱离了孕育这一思想的个体生活环境。


  生活世界中的儿童是在曲折中前进、成长与发展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人,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这一发展过程总是迂回曲折的。生活史不仅指向教师,更指向儿童自身生活经验对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如果说认识和尊重幼儿主体的角色是开展师幼对话的前提,那么倡导以儿童个体发展为主则是实现师幼平等对话且有质量的关键。透过生活史,我们能洞察到儿童主观性的真实来源,以及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意义。当教师背后的儿童观、教育观能够关注、理解并指导儿童的发展时,这种教育智慧就更能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更接近于培养完整的儿童。[18]当然,教育与幼儿生活世界的联结并不是要脱离科学知识,而是借助生活史的注入让教师与幼儿的对话更具温度,让幼儿发展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和完整,教师眼中的儿童也将不再是“成人”或者“小大人”,而是完整的“人”。


  学前教育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特征及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学前教育史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主要反映了学前教育的课程的特点。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性的院校在学前教育史教学课程的开展出现了非常多的乱象,使得学前教育史教学效果大大受到影响。为此,文章对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展开了研究,了解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28-01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型人才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就是学前教育史。就当前学前教育史的教学现状来说还存在着非常多奇怪的问题,教學质量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崔进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加强其中存在具体问题的分析,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实现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特征


  1.学生的参与和认知的有效统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满足预期目标与否,都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重点还是学生的参与以及认知。在实际的学前教学史的课堂上,存在有很多学生不在的情况,要么是因为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追赶进度造成学生的被动离开;要么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选择主动的离开。如果学前的教学史教学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只有老师,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得不到保证。长期下去,学生对于课堂也会缺少兴趣,学生的参与和认知的有效统一,是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指课堂的完美、技能的娴熟,更多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互动的参与进来。


  2.老师的个性以及共性相一致


  大学老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有效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虽然说大学老师有着学术自由的权利,但是所有的行为都必须要在教学规范之下开展。虽然说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对象、内容和目标等和其他的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规范。所以确保学前教育史课堂的有效性是要确保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虽然说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追求共性,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老师都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刻意的模仿,需要不同的老师发挥自己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活力,教学才不会固定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有所收获。


  3.生成以交往为背景的师生共同体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不是一个专门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场地,更多的是社会组织。所以说形成以交往为背景的师生共同体,会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保障学前教育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前教育史课堂不仅需要有学术高深的老师群体,而且还要有极具个性的学生群体,他们之间要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递思想和知识。


  在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形态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看出,绝大多数的老师在进行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外在力量的引导下,推动学生的学习,而知识的考核则是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的。再加上大学生的组织形态的特征和初高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作为老师,除了上课,私下很少会和学生沟通好交流。要知道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积极的推进大学课堂有效教学体系的形成,才能推动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二、分析促进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相关措施


  1.重视真实与有趣统一性的增强


  学前教育史属于史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从而分析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性硅材料,为今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学习需要充分重视史实,同时还需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老师,需要加强教学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得枯燥的文字变得更加的生动。


  2.重视现实中逻辑和有用性的统一


  学习学前教育史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了解历史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学生们对一些历史事件都是非常感性却的。如果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那么这门课程的开设将非常没有意义。为此,需要加强学前教育史学习有用性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走入工作岗位起到作用。


  3.重视启发与交往统一性的加强


  在学前教学史的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要启发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学前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需要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交往沟通能力,实现教学思想的更新改进,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教学史学习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实现教学工作任职责任心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作为地方院校学前教育史教学老师,需要积极了解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