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看老竹笔筒的包浆还有老竹笔筒的雕工手法。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2、看质地,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3、看刻款,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4、看色泽,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越到后期色泽愈浅。
扩展资料:
竹制笔筒:
1、截取一段适宜的竹子,并且留节,就是一件初创的笔筒,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件笔筒是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邻制松鹤纹竹笔筒。
2、朱松邻为明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松邻其子名缨,号小松;孙稚征,号三松。三世相传,嘉定三朱,声名远扬。所制笔筒参用圆雕、透雕和高浮雕诸法,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题材纹样也是以人物故事为多。
这事儿有,当时没录。杨大爷有两位徒弟刘、魏二位,都是我的老师,我可以给您再确认一下。杨大爷关于伍子胥的录音,除了杨三爷的演出以外,还有伴奏两版,已经出盘了。还有一个广播电台说戏的录音。现在这些资料网上都有了。近代京剧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名旦”与“四小名旦”(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和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也出现过“四大须生”与“净行三杰”(即杨宝森、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和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此外还有过“四大坤旦”、“四小童伶”、“老旦双佳”、“丑行三怪”、“花旦双娇”,以及武生行中的“四大活猴”和小生行中的“活周瑜”、“活吕布”、“活赵云”等等不一而足的褒赞之誉,这些,几都为人尽知。他们之所以为人尽知,其首要原因不外是以唱念表演等形象艺术直接感染和征服了一代观众,所以才备受推崇并声噪遐迩的。可是,人们对于长期辅佐这些艺术家的琴师、鼓师以及其他前后台工作人员的作用,却往往鲜知寡闻,就连被艺术家们视为左提右挈、前襟后裾的“四大琴师”与“三大鼓师”,如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李慕良(以上为琴师)和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以上为鼓师),今天尽知其名者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偏颇现象诚然与传统的主演中心论不无关系。
本文来自作者[巧阳]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66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巧阳”
本文概览:1、要看老竹笔筒的包浆还有老竹笔筒的雕工手法。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
文章不错《竹笔筒怎样鉴定年代》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