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1.实词的古今异义:

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

(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

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范缜数目项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太监泣曰:“是非赂得之。”

寻用宰相候莘荐,除太学博士,再迁应奉,终于翰林修撰

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璧有瑕,请指示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子,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适莽仓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偏义复词:

概念: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词连在一起使用,在某个语境里只使用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只起陪衬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偏义复词。

是偏义复词还是复合词,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仔细分析揣摩: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江水月明寒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有于社稷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的实词现象,指的是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直言之,就是古人约定俗成而写的错别字。

通假字由于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因而使其具有固定性。也即是说某个字在几个文段里都用成了通假字,那么它肯定通假的是同一个字。换句话说,甲古人、乙古人、丙古人及所有的古人都约定把某个字写成同一个错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屈原被发行吟泽畔”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何,国变,宁南死” “距关,毋内诸侯”、“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通假字只能是单向通假,不可能双向通假,即本字与通假字之间不能互相通假。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就不能通“冯”)

传的古代文化常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1. 芈月传的文化常识

芈月传的文化常识 1.芈月传文言文常识

《芈月传》讲的是春秋战国事情的发生的事情,总结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言文课文,希望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

《智子疑邻》 韩非 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

《公输》 墨子 名翟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孟子〉二章》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 战国初期郑国人

《曹刿论战》左丘明 春秋

2.有关月亮的文化常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 *** 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

(1)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②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③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④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答案示例2:反对“使用生僻字”: ①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②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③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④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②不同的人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③生僻字涉及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的人认识的差异性.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争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答题示例:①枣阳好风日,留醉与汉字;②汉字听写落户枣阳,文化底蕴成就襄阳;③枣阳携手央视,传承中华汉字等要求:不能超过2条,超过取前2条.每条不超过16字.两条中间必须用分号或句号隔开.。

4.芈月传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芈月是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出战之时地位一落千丈,母亲向氏被楚威后逐出宫,多年后返回宫中以命复仇,为灾难和危机。芈月与楚公子黄歇青梅竹马,真心相爱,为了可以与黄歇顺利私奔,故自愿作为嫡公主芈姝的陪嫁媵侍远嫁秦国。

在往秦国的路上芈月、芈姝互相扶持,中间楚国礼车在往秦国路上被义渠王翟骊带领的军队强劫,黄歇因为要救芈月,而跌落山谷生死未详,心灰意冷的芈月,为了要找出幕后主使而陪芈姝进入秦宫,芈姝当上了秦国的王后,芈月因魏夫人陷害,将其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绑架,不得已求助秦王成为宠妃。

原本的姐妹之情在芈月生下儿子嬴稷以后渐渐分裂。诸子争位,秦王嬴驷抱憾而亡。芈月和儿子被发配到遥远的燕国。不料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秦国大乱。芈月借义渠军力回到秦国,平定了秦国内乱。芈月儿子嬴稷登基为王,史称秦昭襄王。芈月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太后,史称秦宣太后 。

扩展资料

《芈月传》是东阳市花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星格拉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剧,由郑晓龙执导,孙俪、刘涛、方中信、黄轩、高云翔领衔主演 。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女人、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 。该剧于2015年11月30日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首播 。

角色信息:

(1)芈月,原是楚威王最宠爱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后生活一落千丈。后作为嫡公主芈姝的媵侍远嫁秦国。原本的姐妹之情在芈月生下儿子后与芈姝渐渐分裂,而芈月因其对政治的敏感和天份得到嬴驷的欣赏。诸子争位,嬴驷抱憾而亡。芈月和儿子被发配到燕国。不料嬴荡举鼎而亡,秦国陷入内乱。芈月借义渠王之力回到秦国,平定了秦国内乱。

(2)芈姝,楚国楚威后所生的嫡公主,性格温婉沉稳,后为秦惠文后,与芈月是同父异母的姐妹,在楚国时是芈月的好姐妹。她易为善也易为恶,在秦宫岁月中她和芈月分分合合,既有相互扶持也曾三番五次要置芈月于死地。

(3)魏琰,魏国公主,姬姓,外表常带微笑,端庄优雅,越是温柔而内心越是诡计多端,喜欢调香,喜欢穿艳丽衣服。善于发现人心的一点点阴影而将它扩大化,关键时刻能狠心也能舍弃。

本文来自作者[灵槐]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vsha.com/jvs/6597.html

(4)
灵槐的头像灵槐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灵槐的头像
    灵槐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灵槐”

  • 灵槐
    灵槐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1.实词的古今异义: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

  • 灵槐
    用户102703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